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73 (1700-1725).djvu/77

此页尚未校对

百。宋與左師,齊與晏子,邑各六十;魯施氏之宰,邑至 百室;鄭子產之賜,受以八邑。至若以原思為宰,而粟 九百,孟子為齊卿,而祿十萬鍾,則是三代以食人眾 寡為差,蓋無不以穀粟制祿也。漢制,列侯有食,邑有 餐錢,其吏祿自三公而下至百石,吏祿各有差。其見 於《百官表》之注者,皆以穀計也。至所謂丞相大將軍, 俸錢亦月止六萬,是漢祿多而錢少,貢禹拜諫大夫 之秩,八百石,俸錢月九千二百。蓋寬饒以大中大夫 擢為司隸校尉,俸錢月數千,當時亦以為祿厚。加之 節臘有賜,士大夫足以養廉,而無冒恥干祿之態。惟 小官卑秩稍,祿既薄而賞賜不及焉,則不能以自奉, 此東方朔所以借侏儒而諷上也。宣帝神爵三年詔 曰:「吏不廉平則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祿薄,欲 無侵漁百姓,難矣,其益百石以下俸十五。」哀帝又益 吏三百石以下俸,自是小吏稍稍優游。光武中興,其 千石以上,減於西京,六百以下加於舊秩。是光武之 減吏祿,乃所以益小吏也。永初四年,減百官及州郡 縣俸有差,凡受俸錢,皆半錢半穀。殤帝延平中,二千 石月錢九千,米七十二斛,真二千石月錢六千五百, 米三十六斛。當時計祿,猶米多而錢少,況於前乎?而 又伏則有賜,臘則有賜,立春則又有賜帛之制,此載 於《漢官儀》可考者也。晉武帝泰始三年,詔曰:「古者以 德詔爵,以庸制祿,雖下士猶食上農。今在位者祿不 代耕,非崇化之本也。其議增吏俸,賜王公以下帛有 差。」宋永元初制,州郡秩俸,隨土所出,無有定準,田祿 以芒種為斷。梁天監初,定《九品令》,一品萬石,二三品 中二千石,四、五品二千石。及侯景亂,國用常褊,京官 文武月惟別得廩食,多遙帶一郡縣官,而取其祿秩 焉。後魏初無祿秩,至太和八年,始頒俸祿,罷諸商人, 以簡民事,增調三匹、穀一斛九升,以為官司之祿。其 祿每季一請。諸宰人之官,各隨近給,公田有差,更代 相付。至十年,議定民官依尺給絹,而邊方小郡至一 請,給不滿匹云。嗣是北齊則以帛制祿,差其匹。後周 則以粟制祿,差其石。隋因周制,大者差百,小者差十, 而食封及官不判事者皆不給,已又給內外官職分 田并公廨田,各有差以供用焉。義寧二年,唐王為相 國,罷外官給祿,每十斛給地二十畝。唐初,外官無祿。 太宗貞觀中,制有上考,乃給祿。其後遂定制,京諸司 則有公廨田,諸州則有職田,亦各有差,而祿米以民 地租充。分官為九品,有正有從,視品數而給。凡文武 官每歲給祿以石計者,總一十五萬有奇,而在外者 不與焉。其俸祿之制,則以公廨錢充。公廨錢者,官給 錢本置令史、府史,回易納息以充俸。考之《通典》,凡在 京文武官,每歲給俸食等錢以千計者,總一十五萬 有奇,而員外置不與焉。是唐初俸祿錢與米相等矣。 尋從褚遂良之言,罷公廨錢令史,而本府仍給月俸, 所以養其廉也。永徽元年,以租腳直為百官俸料。其 後又簿一歲稅,以高戶主之,月收息給俸,尋專以稅 錢給之,又有防閤庶僕。開元初,從崔沔之請,始加賦 以給官俸。大抵唐制有俸、有料、有賜,或年給、季給、月 給、日給,春秋給,其後無事則增加,軍興則半給,而後 愈增愈重。天寶數倍於開元,大曆數倍於天寶。時方 鎮權臣月俸有至九十萬者,州刺史至十萬,而京官 祿寡薄,自方鎮入八座,至謂罷權。薛邕由左丞貶歙 州刺史,家人恨降之晚。崔祐甫任吏部員外,求為洪 州別駕,使府賓佐有所忤者,薦為郎從官,其當遷臺 閣者,皆以不赴取罪去。李泌以為外太重,內太輕,乃 請隨官閑劇,普增其俸,時以為宜。是比大曆制,祿又 厚矣。元和中,李吉甫并省冗員,因言:「國初官一品俸 二千,職田祿米,大抵無過千石。至大曆而濫極,常袞 始為裁限,李泌又量增,使相通融。然有名在職,廢俸 存額,去閑劇之間,厚薄頓異,亦請一切減之。」詔始行 焉,遂為常法。自此至會昌以後,不復增減,此唐之大 略也。自唐正元四年定百官俸,至僖昭亂離,國用乏 闕,天祐中止給其半,梁開平始令全給。後唐同光租 庸使孔謙以軍儲不充,百官月俸萬數雖多,而折支 非實,請減半數而支實錢。是後所支半實俸虛折。顯 德三年復給實錢。宋朝之制,大約依後唐所定數,其 非兼職者,有一分實錢,三分折支。開寶三年,減州縣 官而益其俸。詔曰:「吏員冗多,難以求其治;俸祿鮮薄, 未可責以廉。與其冗員而重費,不若省官而益俸。州 縣宜以口數為率,差減其員,舊俸外增給五千」,又復 州縣幕職等官奉戶。太宗雍熙四年,詔曰:「王者設班 爵以馭貴,差祿秩以養賢,所宜各懋厥官,共成庶務, 顧其稍食,宜在優豐。應內外文武臣僚等折支俸錢, 舊以八分為十分支給,自今並以實價給之。」景德罷 兵之後,始詔凡俸給他物者,京師一千,給實錢六百, 在外四百。帝嗣位以來,承二帝恭儉之後,富有多積。 承平既久,賦斂至薄,軍國用度之外,未嘗廣置自奉。 且以庶官勤事,非厚稍無以責廉,故因行慶特加優 給,至入內內侍省亦等第加給焉。仁宗寶元初,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