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77 (1700-1725).djvu/59

此页尚未校对

故用度不得不絀。乃下詔切責邊臣及轉運使,趣議 罷穴官裁節,稍徙戍兵還內地。命三司副使包拯行 河北,與邊臣、轉運司議汰軍士之不任役者。至和中, 諫官范鎮上疏曰:「『古者冢宰制國用。今中書主民,樞 密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故財已匱而樞密院益 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中書視民之困而 不知使樞密減兵,三司寬財』者,制國用之職不在中 書也。願使中書、樞密通知兵民財利大計,與三司量 其出入,制為國用,則天下民力庶幾少寬。」然自天聖 以來,帝以經費為慮,屢命官裁節,而有司不能承上 之意,卒無所建明。治平中,兵數少損,隸籍者猶百十 六萬二千,宗室吏員視皇祐無慮增十之三。英宗以 勤儉自飭,然享國日淺,于經紀法度所未暇焉。時蘇 軾《策》有曰:「夫天下未嘗無財也。昔周之興,文王、武王 之國不過百里。當其受命,四方之君長交至于其庭, 軍旅四出,以征伐不義之諸侯,而未嘗患無財。方此 之時,關市無征,山澤不禁,取于民者不過什一而財 有餘。及其衰也,內食千里之租,外收千八百國之貢, 而不足于用。」由此觀之,夫財豈有多少哉?人君之于 天下,俯己以就人,則易為功,仰人以授己,則難為力。 是故廣取以給用,不如節用以廉取之易也。請得以 小民之家而推之。夫民方其窮困時,所望不過十金 之資,計其衣食之費,妻子之奉,出入于十金之中,寬 然而有餘。及其一日,稍稍蓄聚,衣食既足,則心意之 欲,日以漸廣,所入益眾,而所欲益以不給,不知罪其 用之不節,而以為求之未至也。是以富而愈貪,求愈 多而財愈不供。此其為惑,未可以知其所終也。盍亦 反其始而思之。夫向者豈能寒而不衣,饑而不食乎? 今天下汲汲乎以財之不足為病者,何以異此?夫為 國有三計,「有萬世之計,有一時之計,有不終月之計。 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以三十年之通計則可 以九年無饑也。歲之所入,足用而有餘,是以九年之 蓄,常間而無用,卒有水旱之變,盜賊之憂,則官可以 自辦而民不知。如此者,天不能使之災,地不能使之 貧,四夷盜賊不能使之困,此萬世之計也。而其不能 者,一歲之入纔足以為一歲之出,天下之產僅足以 供天下之用,其平居雖不至于虐取其民,而有急則 不免于厚賦,故其國可靜而不可動,可逸而不可勞」, 此亦一時之計也。至于最下而無謀者,量出以為入, 用之不給則取之益多,天下晏然,無大患難,而盡用 衰世苟且之法,不知有急,則將何以加之?此所謂不 終月之計也。今天下之利,莫不盡取,山陵林麓,莫不 有禁。關有征,市有租,鹽,鐵有榷,酒有課,茶有筭,則凡 衰世苟且之法,莫不盡用矣。譬之于人,其少壯之時, 豐健勇武,然後可以望其無疾,以至于壽考。今未五 六十,而衰老之候具見而無遺,若八九十者,將何以 待其後耶?然天下之人,方且窮思竭慮,以廣求利之 門。且人而不思,則以為費用不可復省,使天下而無 鹽鐵酒茗之稅,將不為國乎?臣有以知其不然也。天 下之費,固有去之甚易而無損,存之甚難而無益者 矣。夫無益之費,名重而實輕,以不急之實,而被之以 莫大之名,是以疑而不敢去。天下之吏為不少矣,將 「患未得其人,苟得其人,則凡民之利莫不備舉,而其 患莫不盡去。」今河水為患,不使濱河州郡之吏親視 其炎,而責之以救患之術,顧為都水監。夫四方之水 患,豈其一人坐籌於京師而盡其利害?天下有轉運 使足矣。今江、淮之間,又有發運,祿賜之厚,徒兵之眾, 其為費豈勝計哉?蓋嘗聞之,里有蓄「馬者,患牧人欺 之而盜其芻菽也,又使一人焉為之廄長,廄長立而 馬益癯。今為政不求其本而治其末,自是而推之天 下,無益之費不為不多矣。臣以為凡若此者,日求而 去之,自毫釐以往,莫不有益,惟無輕其毫釐而積之, 則天下庶乎少息也。」神宗嗣位,尤先理財。熙寧初,命 翰林學士司馬光等置局看詳裁減國用制度,光等 對言:「國用不足,在用度大奢,賞賜不節,宗室繁多,官 職冗濫,軍旅不精。必須深思救弊之術,磨以歲月,庶 幾有效,非愚臣一朝一夕所能裁減。」帝遂罷裁減局, 但下三司共條析焉。會有事於南郊,時執政以河朔 旱傷,國用不足,乞南郊勿賜金帛。詔學士議,司馬光 曰:「救災節用,當貴近始可取也。」王安石曰:「常衮辭堂 饌,時以為衮自知不能,當辭職,不當辭祿。國用所以 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財者耳。夫善理財者,不加賦而 國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財貨,止有此 數,不在民則在官。彼設法奪民,其害乃甚於加賦。」此 蓋桑弘羊欺武帝之言,司馬遷書之,以議武帝之不 明也,爭辯不已。帝曰:「朕意與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 安石因言:「昔周置泉府之官,以榷制兼併,均濟貧乏, 變通天下之財。後世惟桑弘羊、劉晏粗合此意,學者 不能推明先王法意,更以為人主不當與民爭利。今 欲理財,則當修泉府之法,以收利權。」帝納其說,安石 猶恐不決意用之,復言曰:「人才難得亦難知。今使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