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劉九皋言:「古狹鄉民遷於寬鄉,欲地不失利,民有 恆業也。河北諸處,自兵後田荒,居民少,宜徙山東、西 之民往就耕。」上曰:「山東多曠土,不必遷遷。山西潞澤, 民無田者,往業之,令耕種,蠲科繇,仍戶給鈔二十錠, 備農具焉。」冬,下令五軍都督府謂:「養兵而不病於農, 莫若屯田。若但使兵坐食於農,農必敝。其令天下各 衛、所督兵屯種,以舒國用。」已,又命移湖、杭、溫、台、蘇、松 諸郡無田之民,往耕淮河迤南滁、和等處閑田,仍為 蠲賦給鈔。諭戶尚書楊靖曰:「國家使百姓衣食足給, 不過因其利而利之。要在處置得宜,毋使有司為侵 擾也。」武定侯郭英請築魯王塋所享堂周垣。上曰:「使 民以時,奈何當耕種之日,急築垣以奪農時乎?」止之。 二十七年,令戶部移文天下,課百姓植桑棗。里百戶 種秧二畝。始同力運柴草燒地,已乃耕。比三燒三,耕 已乃種。秧高三尺,分植之,五尺闊為壟。每百戶初年 課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栽種訖,具如目 報,違者謫戌邊。又以湖廣辰、永、寶、衡等處宜桑而種 者少,命於淮、徐取桑種二十石送其處,給民種之。尋 遣監生人材詣天下督吏民修農田水利,而具敕:天 下諸陂塘湖堰可瀦畜旱暵宜洩瀉防霖潦者,各因 地修治毋怠,亦毋得妄興工役,疲吾民。二十八年,旨 下戶部,尚書言:「百戶為里,春秋耕穫之時,一家無力, 百家代之。」又命天下鄉置「一鼓,遇農月晨鳴,鼓眾皆 會,及時力服田。其惰者里老督併之,不率者罰,里老 惰不督勸亦罰。」蓋當是時,榛莽之地,在在禾麻;游散 之民,人人錢鎛。每月旦召京師父老,躬諭以《力田敦 行》於都哉!高皇帝之為烈也,體天地養萬物之心,師 帝王經井牧之意,仁義既效,樂利無窮,而猶蠲租之 詔,無歲不下,遣賑之使,有玩必誅,恆若饑寒之迫,吾 民注望子臣之繼,厥志至今。讀《嘉瓜》一贊,雖「千萬世 休,忘勸農」之句,而情見乎詞矣,則豈非世世率繇之 盛軌哉?建文帝嗣極元年,即下養老、墾田、賑貧、減租 之詔,而方孝孺志恢王道,謂井田為必可行,雖當羽 檄旁午一時,君若臣惓然不忘保民之思焉。文皇帝 入纘《大統》,乃命寶源局鑄農器,給山東等諸被兵處。 徵耕牛於朝鮮,送至萬頭。每頭酬絹一疋、布四疋,以 其牛分給遼東諸屯士。嘗謂戶尚書曰:「近因兵戈蝗 旱,民流徙廢業不及。今勸相使儘力農畝,將不免有 失所者。其蚤遣人督勸,毋忽。」首命靖安侯王忠往北 平安屯田軍民,整理屯種。已,又允工尚書黃福奏,「給 陝西行都司所所屬屯田牛具,如北平例。」諭令寧夏 各屯,於四五屯內,擇一屯有水草者,四圍浚壕,廣丈 五尺,深如廣之半,築土城高二丈,開八門以便出入, 而聚旁近四五屯輜重糧草於此,俾無警各分屯耕 牧,有警則驅牛羊入保待援兵,使寇至無所掠。又命 各都司摘差官軍,給牛種耕閑田,視歲收之數,定考 較法,謂之樣田。除官收正糧及種子外,餘糧悉以與 軍。廣東奏番裔入貢方物,請用民力接運。上曰:「為君 務養民。今番貢無定期,而農民少暇日。假令自春至 秋入貢不絕,皆役民,豈不妨農事?其俟十一月農畢, 乃令接運。」聞柳州自正月至六月不雨,憂形於色。乃 命戶部亟遣人往視之。又下詔中外軍民子弟,自削 髮冒為僧者,并其父兄發五臺山輸作畢日,就北京 為民種田。車駕北征,有告軍士取民田穀飼馬者,面 責之曰:「農終歲胼胝以供國用,汝獨不念耶?」斬以徇。 文皇帝躬親戎馬者四五載,念民勞止,時加撫綏。已 復三犁虜庭司農拮据不遑,惟是留意邊計,所畫屯 田法甚具,斯亦厚農裕國一長略矣。昭皇帝當監國 時,台州啟修復河道,諭工部以《春秋》慎用民力,而譏 不時,可令農隙修築。嘗赴召,過鄒縣,道逢饑民,惻然。 下馬入民舍,視民男女皆衣百結,竈釜傾仆,歎曰:「民 瘝不上聞至此乎?」召父老問所苦,賜以尚食。復責山 東布政使石執中曰:「民窮若此,動念否?」執中以奏免 田租。對曰:「民饑且死,尚及徵租耶?速發官粟賑之。人 六斗,毋懼擅發,吾見上自奏也。」及登極詔下,言:「郡縣 水旱缺食,有司即體勘賑濟。其民流徙、田土拋荒者, 為覈實除豁。召別佃中官田,聽照民田例起科。」已諭 戶部,令天下衛所屯田軍士不許擅差,妨其農務,違 者處重法。工給事中郭永清疏乞令有司如舊制嚴 督里老百姓,以時闢田園,修陂堰,種桑棗。從之。上嘗 促詔賑淮、徐、山東饑,言救困窮當如拯焚溺,不可緩。 其重民命如此。伏睹《寶籙》所載云。上嗣位,每曰:為人 君止於仁,故弘施霈澤,詢民隱,急農事,日以恤人為 務。在位僅十月,而德政加多,廟號曰仁允矣哉!章皇 帝舊勞於外,知小人之依禮部進《籍田儀注》,上覽之, 謂侍臣曰:「先王制籍田以奉粢盛,以率天下務農,所 貴有實心耳。誠體祖宗之心,念創業艱難,憂恤蒼生, 使明德至治,達於神明,則黍稷之薦,不待親耕;誠輕 徭薄賦,使之以時;而貴農重穀,禁止遊食,則人咸趨 稼,不待勸率。斯蓋識禮之」意矣。已。因春雨頻降,令戶 部移文郡縣均徵徭,勸農桑,貧不給者發倉賑之。時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79 (1700-1725).djvu/95
此页尚未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