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85 (1700-1725).djvu/109

此页尚未校对

家徭役。」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四年「四月甲申,賜天下貧人,一 戶之內無雜財穀帛者廩一年。秋七月壬子,詔會京 師耆老,賜錦綵衣服米麵,復家人不徭役。」

太和六年,復《靈丘郡租調》。十五年江淮七州常調。三 年,又遣使巡行遭水處,詔「丐民租算。」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六年二月辛卯詔曰:靈丘郡土 既褊塉,又諸州路衝,官私所經,供費非一,往年巡行, 見其勞瘁,可復民租調。十五年乙未詔曰:『蕭道成逆 亂江淮,戎旗頻舉,七州之民既有征運之勞,深乖輕 徭之義,朕甚愍之,其復常調。三年八月癸未朔,分遣 大使巡行天下,遭水之處,丐民租賦。十有二月丁亥』」 詔曰:「朕以寡薄,政缺平和,不能仰緝緯象,蠲茲六沴。 去秋淫雨,洪水為災,百姓嗷然,朕用嗟愍。故遣使者, 循方賑恤,而牧守不思利民之道,期於取辦,愛毛反 裘,甚無謂也。今課督未入及將來租算,一以丐之。有 司勉加勸課,以要來穰,稱朕意焉。」

太和七年春正月丁卯,詔「青、齊、光、東徐四州之民戶, 運倉粟二十萬石送瑕丘、瑯邪,復租算一年。」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

太和八年,詔班祿民戶增調粟帛,各隨其土所出。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八年六月丁卯,詔曰:『置官班祿, 行之尚矣。《周禮》有食祿之典,二漢著受俸之秩。逮於 魏晉,莫不聿稽往憲,以經綸治道。自中原喪亂,茲制 中絕,先朝因循,未遑釐改。朕永鍳四方,求民之瘼,夙 興昧旦,至於憂勤,故憲章舊典,始班俸祿。罷諸商人, 以簡民事,戶增調三匹,穀二斛九斗,以為官司之祿。 均預調為二匹之賦,即兼商用,雖有一時之煩,終克 永逸之益。祿行之後,贓滿一匹者死。變法改度,宜為 更始。其大赦天下,與之惟新』。」按《食貨志》,八年始準 古班百官之祿,以品第各有差。先是,天下戶以九品 混通,戶調帛二匹、絮二斤、絲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 一匹二丈,委之州庫,以供調外之費。至是,戶增帛三 匹、粟二石九斗,以為官司之祿。後增調外,帛滿二匹, 所調各隨其土所出。其司、冀、雍、華、定、相、秦、洛、豫、懷、兗、 陝、徐、青、齊、濟、南豫、東兗、東徐十九州,貢綿絹及絲;幽、 平、并、肆、岐、涇、荊、涼、梁、汾、秦、安營、豳、夏、光、郢、東秦、司州 萬年、鴈門、上谷、靈丘、廣甯、平涼郡,懷州邵郡上郡之 長平、白水縣,青州北海郡之膠東縣,平昌郡之東武、 平昌縣,高密郡之昌安,高密夷安黔陬縣,秦州河東 之蒲坂、汾陰縣,東徐州東莞郡之莒諸、東莞縣,雍州 馮翊郡之連芍縣,咸陽郡之寧夷縣,北地郡之三原、 雲陽、銅官、宜君縣,華州華山郡之夏陽縣,徐州北濟 郡之離狐、豐縣,《東海郡》之贛榆、襄賁縣,皆以麻布充 稅。

太和十年,始立「三長」,定征調之法。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十年二月甲戌,初立黨、里、鄰三 長,定民戶籍。按《食貨志》:魏初不立三長,故民多蔭 附,蔭附者皆無官役,豪彊徵斂,倍於公賦。十年,給事 中李沖上言:「宜準古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 五里立一黨長,長取鄉人彊謹者,鄰長復一夫,里長 二,黨長三,所復復征戍。餘若民三載亡愆,則陟用,陟 之」一等。其民調,一夫一婦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 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婦之調;奴任耕,婢任績 者,八口當未娶者四;耕牛二十頭當奴婢八。其麻、布 之鄉,一夫一婦布一匹,下至牛,以此為降。大率十匹 為工調,二匹為調外費,三匹為內外百官俸,此外雜 調,民年八十以上,聽一子不從役。孤獨、「癃老、篤疾、貧 窮不能自存者,三長內迭養食之。」書奏,諸官通議,稱 善者眾。高祖從之。於是遣使者行其事。乃詔曰:「夫任 土錯貢,所以通有無;井乘定賦,所以均勞逸。有無通 則民財不匱,勞逸均則人樂其業,此自古之常道也。 又鄰里鄉黨之制,所由來久,欲使風教易周,家至日 見,以大督小,從近及遠」,如身之使手,幹之總條,然後 口算平均,義興訟息。是以三典所同,隨世洿隆;貳監 之行,從時損益。故鄭僑復《丘賦》之術,鄒人獻盍徹之 規,雖輕重不同,而當時俱適。自昔以來,諸州戶口,籍 貫不實,包藏隱漏,廢公罔私。富彊者并兼有餘,貧弱 者餬口不足。賦稅齊等,無輕重之殊;力役同科,無眾 寡之別。「雖建九品之格,而豐埆之土未融;雖立均輸 之楷,而蠶績之鄉無異。致使淳化未樹,民情偷薄。朕 每思之,良懷深慨。今改舊從新,為里黨之法,在所牧 守,宜以喻民,使知去煩即簡之要。初百姓咸以為不 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願也。事施行後,計省昔十 有餘倍,於是海內安之。」按《李沖傳》,「沖遷內祕書令, 南部給事中,舊無三長,惟立宗主督護,所以民多隱 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沖以三正治民,所由來遠, 於是創三長之制而上之。文明太后覽而稱善,引見 公卿議之。中書令鄭羲、祕書令高祐等曰:『沖求立三 長者,乃欲混天下一法,言似可用,事實難行』。羲又曰: 『不信臣言,但試行之。事敗之後,當知愚言之不謬』。」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