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87 (1700-1725).djvu/11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

 第一百四十一卷目錄

 賦役部總論四

  群書考索東南財賦 東南牧養 東南歲入 東南縣邑民財 九州所產 九

  州之田 九州田賦 九州土貢 唐鄧汝潁陳蔡許洛地利 兩浙地利 荊州地利 揚

  州地利 淮浙財賦 江淮巴蜀財賦 兩淮湖廣四川財賦 諸路經制總制月樁及兩浙

  歲收緡錢 兩浙板帳江西月樁 兩浙稅賦

  性理會通田賦

  大學衍義補一貢賦之常

食貨典第一百四十一卷

賦役部總論四

群書考索

《東南財賦》

東南財賦之淵藪,惟吳越最為殷富。

夫東南財賦之淵藪也,自戰國、漢、唐至於今用之。昔越王句踐國於會稽,以地理考之,即今之浙江之東及饒、信是也,其為郡十,地至狹也。當是時,玉帛之貢於吳府無虛日,外而吳之公卿大夫皆有賂,內而越之士卒百官皆有養,然未嘗有不給之虞。吳王濞國於全吳,以地理考之,即今江南二浙及閩中是也,其郡二十,地雖廣也,而尋陽、興國、宜春、高安割而屬之長沙。當是時,吳之百姓無賦也,惟即豫章山以鑄銅,煮海水以為鹽。而吳之富擅天下,至於金錢之饒,在處而有,不特取之吳而未嘗有乏財之慮。陳傅良:

《唐》財賦皆仰給於東南,其他諸郡無有。

爰至於唐代宗大曆之際,劉晏掌江淮鹽鐵之權,歲入六百餘萬緡。是時天下租賦之所入,不過千二百萬,而江南之利實居其半。德宗建中之間,韓滉之節度浙江東西也,是時車駕在奉天,滉則獻綾羅四十擔;李晟駐軍於渭橋,滉則餉米百餘艘;乘輿反正於長安,滉則貢米百萬斛。非特此爾,而唐雖名為都長安,而大農之國計實仰給於東南,其他諸郡無有也。憲宗即位之二年,李吉甫作《元和國計錄》,備述元和之初,藩鎮瓜割玉帛之不貢於王府者十五道,而歲租賦之所倚辦者八道,實皆東南也。曰浙江東西路,曰淮南、曰湖南、曰岳鄂、曰宣歙、曰江西,曰福建。故韓愈有言曰:「當今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是矣。當是時,戶口之在版籍一百四十四萬,而兵之仰給於縣官者八十三萬,又且「師旅四出,誅吳平潞,划蜀殄蔡,收齊伐魏」,其間廩給之費不可一日闕,而初未嘗告乏,則是東南之地善用之而財賦未嘗不豐也。陳傅良《十策》:

祖宗之時,銀絹繒絮錢穀皆仰給於東南。

仁宗皇帝慶曆三年,詔「會國家之財賦,轉一歲之中而為定式,別其州縣之廩給、諸路之轉搬,與酌漕舟車之費,而東南金帛之成數入於王府者,皆可考也。江東錢之上京以緡計者,凡八十九萬,銀以兩計,凡二十萬;絹以匹計,凡五十萬;江西錢之上京以緡計者,凡三十四萬,銀以兩計,凡十三萬;絹以匹計,凡三十萬;湖南北錢之上京者二十七萬,銀二十二萬,絹一十三萬兩;浙東西錢之上京者七十四萬,銀四萬八千,絹七十二萬;福建銀之上京者二十萬八千。此其大凡,而奇贏之數不與焉。」與夫近而兩淮之運,遠而川廣,所貢不下百餘萬,諸道金繒綿絮之饒,亦且數百萬,皆不可毛舉。是時,宋之在東南諸郡者,凡六百二十萬石,銅之鑄於饒、池、江、建者,凡六十八萬緡,是則國家財賦之仰於東南也者,未嘗不豐也。同上。

《天下地利》,古盛於北者,今皆盛於南。

國家撫有南夏,大江,劍閣以南,泰然按堵,而又兼巴蜀江北,以為外屏。以元豐二十三路較之,戶口登耗,墾田多寡,當天下三分之二;其道里廣狹,財賦豐儉,當四之三。彼西北一隅之地,古當天下四分之三,方今僅當四分之闕。「儒學之盛,古稱鄒、魯,今稱閩、越;機巧之利,古稱青、齊,今稱巴、蜀;棗栗之利,古盛於北,而南夏古今無有;香茶之利,今盛於南,而北地古今無有。兔利盛於北,魚利盛於南,皆南北不相兼有者。然專於北者其利鮮,專於南者其利豐。故長江、劍閣以南,民戶雖止當諸夏中分,而財賦所入當三分之二;漕運之利,今稱江」淮,關河無聞。鹽池之利,今稱「海鹽,天下仰給而解鹽荒涼。陸海之利,今稱江浙,甲於天下,關陝無聞。灌溉之利,今稱浙江,太湖甲於天下,河渭無聞。」吳衢進圖

《東南牧養》

方今「王氣盛於南」,故牧養亦盛於南。

上古王氣在東,中古王氣在西,近古王氣在北,方今王氣在南。上古牧養之盛在於海岱之間,故《禹貢》獨稱「萊夷作牧」 ,今登萊之間是也。中古牧養之利盛於秦隴,秦之先牧養蕃息,受封於周,今之秦鳳路是也;近古牧養之利,盛於河朔,元魏孝文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