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89 (1700-1725).djvu/103

此页尚未校对

四處,自清口至清水潭大加挑濬。十七年,增築高家堰隄,又從文華寺挑濬至七里閘以為運口,並大修清江浦大小閘座。十八年,大修歸仁隄,塞清水潭決口,更挑新河一道,改名「永安。」 又塞翟家壩決口。十九年,山清、高寶、江都漫決五十餘處,加築山陽潘家窪遙隄,挑永安新河并高郵城南淺工,又加挑南岸大引河及改建運口大石閘,令糧船由七里、新莊二閘出口。二十一年大修工竣。

「命大臣科道查勘。仍令河道大小各官修築。」《二十五》

特發帑金,遣大臣修濬下河海口。

支河榆河,源出昌平州南月兒灣,下流為沙河,會清河,經順義縣入白河。

盧溝河,源出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發為渾泉。即「渾河。」 會桑乾河。河源出馬邑之金龍池百湖湧泉東下會盧溝河及雲中諸水,經太行山入宛平縣界,東南至看舟口分為二派,一東流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一南流至霸州合易水至丁字沽入運河。

滹沱河源出山西繁峙縣泰戲山,歷代、崞等州縣,東流經真定府,南至武邑縣合漳水,又東北流至坌河口入運河。

胡良河在涿州,自拒馬河分流至通州,東入渾河。

琉璃河在良鄉縣。自磁家務發源,潛流地下,至良鄉東入渾河。

汶河一出新泰縣宮山之下,曰「小汶河。」 一出泰安州仙臺嶺,一出萊蕪縣原山,一出縣寨子村,俱至靜封鎮合流,曰「大汶河。」 遶出徂徠山之陽,而小汶來會。經寧陽縣北堽城,歷汶上、東平、東阿,又東北五百里入海。元時於堽城之左築壩,遏汶入洸,南流至濟寧,合泗、沂以達於淮。明築壩戴村,遏汶水盡出南旺。南北分流以濟運道,而汶之為利,直與江淮黃河埒矣。

洸河出寧陽縣堽城,遶縣南流三十里,會寧陽諸泉。又六十里經濟寧城東,與泗合,出天井閘河。

沂河源出曲阜縣尼山,西南分流為二,俱與泗合,由港里河出師家莊閘河,又有出沂水縣艾山者,會蒙陰沂水諸泉,與沂山之汶合流,至邳州入淮。

泗河源出泗水縣陪尾山,四泉並發,故名。「泗水」 西流至兗州府城東,又南流經橫河,與沂水合。元時於兗州東門外五里金口作壩建閘,遏水南流。明時,增修閘洞。夏秋水漲,啟閘使南流出師家莊閘。冬春水微,則閉閘遏水入城,出濟寧天井閘。

濟河,即沇水也。發源河東垣曲縣王屋山下,既見而伏。東出河南濟源縣,東西分流,至溫縣而合,歷虢公亭西南入於河,復溢而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北會於汶,一名大清河,元人作「金口壩」 ,傍有河曰「黑風口」 ,西通濟流,並入會通河。沁河,出山西沁源縣綿山東谷,遶太行山麓,至河南原武縣黑陽山,與河、汴合流,至徐州入運河,共長一百三十五里,堤岸八十一里。

「丹河」 發源自白姑山,由河內縣境直入衛河,共長四十里。

按江南通志

皇清順治十四年,巡按御史秦世禎始題《定官收官》。

兌,令各府、州、縣印官照派定區,啚貯收在倉,驗依准單交兌。每正糧百石,除正耗外,加米五石,銀五兩交與旗弁。而州縣陽奉陰違,猶僉民戶承值。十六年,巡按御史馬騰陞疏言:「悍軍刁弁,積習相沿,蠹役奸徒,表裡滋弊。以致縱軍巧立名色。每米一石,除贈耗外,雜費濫觴,幾不可問。請自今民戶各照應納糧米并贈耗及五兩五石,儘數交納收糧官。糧官隨收給串,即發歸農,不許停留時刻,額外多需。俟旗船到次,衛官竟與印官、糧官交兌,軍民兩不相見,則五兩五石之外無苛求,而官收官兌之法為至便也。」 後科臣朱紹鳳以蘇、松、常、鎮四府糧多路遠,領運旗丁不無常例雜費,請於五兩之外再加五兩。其江、安、寧、池、太、廬、鳳、淮、揚、廣、徐十一府、州,俱仍係五米五銀。前後部覆,皆蒙

俞允遵行在案。此我

皇清愛民恤軍至意。《江南百萬戶世世頂祝》。

洪恩於勿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