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0 (1700-1725).djvu/18

此页尚未校对

後魏自徐、揚州內附之後,經略江淮,轉運中州,以實 邊鎮。有司請於水運之次,隨便置倉。乃於小平、石門、 白馬津、漳涯、黑水、濟州、陳郡、大梁凡八所,各立邸閤, 每軍國有須,應機漕引。

臣按:「後魏於水運之次,隨便置倉,此亦良便。」

隋文帝開皇三年,以京師倉廩尚虛,議為水旱之備, 詔於蒲、陝、虢、熊、伊、洛、鄭、懷、邠、衛、汴、許、汝等水次十三 州,置募運米丁。又於衛置黎陽倉,陜州置常平倉,華 州置廣通倉,轉相灌注,漕關東及汾、晉之粟以給京 師。

臣按:「隋于蒲、陝等十三州募運米丁,又于衛、陝等州置倉,轉相灌注,漕粟以給京師,蓋于凡經過之處以丁夫遞運,要害之處置倉場收貯,次第運之以至京師,運丁得以番休而不久勞,漕船得以回轉而不長運,而所漕之粟亦得以隨宜措注而或發或留也。」

四年,又詔宇文愷率水工鑿渠,引渭水,自大興城東 至潼關三百餘里,名曰「廣通渠。」轉運通利,關內便之。 煬帝大業元年,發河南諸郡開通濟渠,自西苑引穀、 洛水達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轉輸。 四年,又發河北諸郡開永濟渠,引沚水南達于北河, 通郡。

臣按:隋雖無道,然開此三渠以通天下漕,雖一時役重民苦,然百世之後賴以通濟。

煬帝又置洛口回洛倉,穿三千三百窖,窖容八千。

臣按:國家以得民心為治本,倉廩之積雖多不足恃也,其多適足以為盜賊之資耳。

唐都關中,歲漕東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時,用物有節 而易贍,水陸漕運,不過二十萬石。

臣按:創業之君以兵戎得天下,所與共成王業者,將帥士卒耳,其賜予之駢蕃、周給之優裕,固其所也。況宮室未備、城池未固,凡百乘輿、什器當用之物皆未具焉,必須一一刱置而經營之,宜其用度之廣也。然漢、唐之初,歲漕不過一二十萬,及夫繼世之君,往往歲漕至百倍其數,何也?《史》所謂「用物有節而易贍」 ,一言足以盡之矣。斯言也,豈難為哉!繼世而有天下者,誠能以祖宗之心為心,一切用度俱從撙節,其復祖宗之治功不難矣。

元宗開元十八年,裴耀卿請「于河口置武牢倉,鞏縣 置洛口倉,使江南之舟不入黃河,黃河之舟不入洛 口,而河陽、柏崖、太原、永豐、渭南諸倉,節級轉運,水通 則舟行,水淺則寓于倉以待,不滯遠船,不憂欠耗,比 于曠年長運,利便一倍有餘。」

臣按:耀卿此奏,元宗不省,在當時雖未行,然其所謂「沿河置倉,水通則舟行,水淺則寓于倉以待」 ,此法亦良便。

二十一年,裴耀卿請罷陸運而置倉河口,乃于河陰 置河陰倉,河西置柏崖倉,三門東置集津倉,西置鹽 倉,鑿山十八里以陸運,自江淮漕者皆輸河陰倉,自 河陰西至太原倉謂之「北運」,自太原倉浮渭以實京 師,益漕魏、濮等郡租輸諸倉轉而入渭,凡三歲漕七 百萬石。

臣按:自漢以來至于今日,漕運之數無有踰于此數者。

代宗廣德二載,劉晏領漕事。晏即鹽利雇傭,分吏督 之,隨江、汴、河、渭所宜。故時轉運船繇潤州陸運至揚 子,升米費錢十九。晏命囊米而載以舟,減錢十五。繇 揚州距河陰,斗米費錢百二十。晏造「歇艎,支江船二 千艘,每船受千斛。十船為綱,每綱三百人,篙工五十。 自揚州遣將部送至河陰上三門,斗米減錢九十;江 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運積揚 州,汴河之運積河陰,河船之運積渭口,渭船之運入 太倉。」歲轉粟百一十萬石,無升斗溺者。

臣按:自古稱善理財者首劉晏,然晏歲運之數止百一十萬石爾,然當時運夫皆是官雇,而所用傭錢皆以鹽利,非若今役食糧之軍多加兌以為費也。今「米石加兌五六,是民之納租名一石者出石五六斗,田之起科名三升者加多一升半,且軍在衛所既支月糧及出運又有行糧之給,而一夫歲運不過三十石」 ,通其所加兌及所支給者而計之,則多于所運之數矣。蓋費一石有餘而得一石也,而舟船之費不與焉。又晏所造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十船為一綱,每綱三百人,篙工五十人,則是三百五十人駕十船,運米一萬石。較之今日,十人駕一船,一船載米三百石,通三十船運米九千石,其人少五十,其米少一千,而不甚相遠也。惟所謂「囊米」 之說,今日尚有未行。綱米所以耗損,運卒所以困斃者,坐此故也。《史》謂晏歲轉運粟百一十萬,無斗升溺,然當時未聞有加兌也。其所行漕,乃大江大河,而又隨處轉運,非但若今長運于窄淺之漕渠者,何以能無溺哉?況今加兌浮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