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0 (1700-1725).djvu/32

此页尚未校对

為奉地,雖秦之遠邊,不過此矣。令此不輸,將不奉王, 非奉地義也。尚安用此而久懸其心哉?若令此如奉 地之義,是復秦之跡也,竊以為不便。夫淮南窳民,貧 鄉也,繇使長安者,自悉以補中道衣弊,強提荷而至, 慮出假貸,非諸自有以所聞也。履屩不數易不足以 至,錢用之費稱此。故漢往者家號泣而送之,其來繇 使者家號泣而「遣之,俱不相欲也。逋逃而歸諸侯者, 類不少矣。幸早定之,毋以資奸人。」則當時之苦民已 若此。至武帝建元中,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里 負擔餽餉,率十餘鍾致一石,轉漕甚遠,自山東咸被 其勞。又時官多徒役,眾因下河漕度四百萬石,及官 自糴乃足。而鄭當時為大農,言曰:「異時關東漕粟,從 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漕水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 引渭穿渠,起長安並南山下至河三百餘里,徑易漕, 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可得以溉。」此損 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穀。天子以為能,令齊人 水工徐伯表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通以 漕,大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田。久 之,河東守番係言:「漕從山東西,歲百餘萬石,更砥柱 之限,敗亡甚多,而亦煩費。宜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 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頃,歲益穀二百萬石。使穀從渭 上,與關中無異,而砥柱之東可無復漕。」已而渠不利, 遂廢。後又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 張湯,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今 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 可以行船漕。漕從南陽上沔入褒,褒之絕水至斜,間 百餘里,以車轉,從斜下下渭。如此,漢中之穀可致,山 東從沔無限,便於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 擬於巴蜀。」於是拜湯子卬為漢中守。作褒斜道,果便 近,而「水湍石不可漕。元封初,桑弘羊領大農,請入粟 賣爵除罪,而諸農各致粟山東,歲益漕六百石,天子 用饒。蓋當時用兵四夷,凡郡國所積錢穀,隨時轉送, 以供國用。邊郡諸官請調度者,皆為報給,損益多寡, 取相給足,至大農錢盡,則以少府續之。」夫移郡國之 財以給邊費,徒自為勞擾而已,此轉漕之病,所以特 詳於建始、元封之間也。宣帝五鳳中,歲數豐穰,耿壽 昌言「故事,歲漕關東穀四百萬斛以給京師,用卒六 萬人。宜糴三輔、弘農、河東、上黨、太原諸郡穀足供京 師,可以省關東漕卒過半。」蕭望之言築倉治船,費直 二萬萬餘,有動眾之功,恐生旱氣,民被其災。壽昌徒 習於商功分銖之事,其深「計遠慮,誠未足任,宜如故。」 上不聽,漕事果便。光武中興,將兵北伐,命寇恂守河 內,收四百萬斛以給軍,輦車轆駕,轉輸不絕。及至事 定,省官節用,經費簡約,因罷護漕都尉官。末年,張純 為司空,上穿陽渠,引洛水為漕,百姓利焉。安帝永初 中,虞詡為武都守。先是運道艱險,舟車不通,驢馬負 僦,率五致一。詡乃自將吏士,案行川谷,自沮至下辨 數十里,皆燒石剪木,開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傭者。 於是水運通利,歲省四千餘萬。司馬懿輔魏,用鄧艾 之策,自陳、項以東至壽春,開河渠以通運漕之道。每 東南有事,從河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 水害,艾所建也。晉初太始十年,議鑿陝南山,決河東 注洛以通漕,雖詔施行而未成功。永嘉元年,脩《千金 堨》於許昌以通運。成帝咸和中,以海賊寇抄,運漕不 繼,發王公已下千餘丁,各運米六斛。穆帝時,又制王 公已下十三戶共借一人,助度支運。後魏自徐揚內 附之後,仍世經略江淮,於是轉運中州,以實邊鎮,百 姓奔疲於道路。有司請於水運之次,隨便置倉,乃於 小平、石門、白馬津、漳涯、黑水、濟州、陳郡、大梁凡八所, 各立邸閣,每軍國有需,應機漕引,自此費役微省。三 門都將薛欽上言:「京西水次,常年貲帛,皆折公物,雇 車送京,道險人弊,費公損私。今求車雇絹,市材造船, 不勞採斫,計船一艘,舉十三車。汾州有租調之處,去 河不過百里;華」州不滿六十,並令計程酬價,車送船 所,船之所運,達於雷陂。其陸路從雷陂至倉,則調一 車雇絹一匹,租一車布五匹,於公私兩便。於是議者 請諸通水之處,皆用舟楫,宜開興修築,使溝洫通流, 運漕無滯。詔從之,而未能盡行也。太和七年,薄骨律 鎮將刁雍表曰:「臣聞鄭伯之渠,遠引淮海之粟,泝流 數十周年,乃得一至,猶稱國有儲糧,民用安樂。今求 於牽屯山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二船為一舫,勝二千 斛;一舫十人,計須千人。臣鎮內之兵,率皆習水,一運 二十萬斛。方舟順流,五日而自沃野牽上,十日還到, 合六十日得一返。從三月至九月,三返運送」六十萬 斛,其輕於車運,人工十倍有餘,不費「牛力,必不廢田, 自可永以為式。」隋開皇三年,文帝以京師倉廩尚虛, 議為水旱之備,詔於蒲、陜、鄭、許等水次十三州,置募 運米丁。又於衛州置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陜州置 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轉相灌注,漕關東及汾、晉之 粟以給京師。又遣倉部侍郎韋瓚,向蒲、陜以東,募民 能於洛陽運米四十「石,經砥柱之險達於常平者,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