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0 (1700-1725).djvu/34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

 第一百七十五卷目錄

 漕運部總論三

  古今治平略二唐宋漕運元附 明朝漕運

食貨典第一百七十五卷

漕運部總論三

古今治平略二

唐宋漕運元附

唐都長安,而西北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出不足 以給京師,備水旱,故常轉漕東南之粟。高祖、太宗之 時,用物有節而易贍,水陸漕運,歲不過二十萬石,故 漕事簡。自高宗已後,歲益增多,而功利繁興,民亦罹 其弊矣。初,江、淮漕租米至東都輸含嘉倉,以車或駝, 陸運至陝,而水行來遠,多風波覆溺之患,其失常十 「七八,故其率一斛得八斗為成勞。」而陸運至陜,纔三 百里,率兩斛計庸錢千緡。送租者皆有水陸之直,而 河有三門底柱之險。顯慶元年,苑西監褚朗議鑿三 門山為梁,可通陸運。乃發卒六千鑿之,功不成。其後 將作大匠楊務廉又鑿為棧,以輓漕舟。輓夫繫二鈲 於胸,而繩多絕,輓夫輒墜死,則以逃亡報,因繫其父 母妻子,人以為苦。開元十八年,宣州刺史裴耀卿朝 集京師,元宗訪以漕事。耀卿條上便宜曰:「江南戶口 多,而無征防之役,然送租庸調物,以歲二月至揚州, 入斗門,四月已後,始度淮入汴,常苦水淺。六七月乃 至河口,而河水方漲,須八九月水落,始得上河入洛, 而漕路多梗,船檣阻隘,江南之人不習河事,轉雇河 師水手,重為勞費,其得行日少,阻滯日多。今漢、隋漕 路,頻河倉廩遺跡可尋,宜於河口置武牢倉,鞏縣置 洛口倉,使江南之舟不入黃河,黃河之舟不入洛口, 而河陽、柏崖、太原、永豐、渭南諸倉,節級轉運,水通則 舟行,水淺則寓於倉以待,則舟無停留而物不耗失, 此甚利也。」元宗初不省。二十一年,耀卿為京兆尹,京 師雨水,穀踊貴,元宗將幸東都,復問耀卿漕事。耀卿 因請罷陝陸運,而置倉河口,使江南漕舟至河口者, 輸粟於倉而去。縣官雇舟以分入河、洛,置倉三門,東 西漕舟輸其東倉,而陸運以輸西倉,復以舟漕以避 三門之水險。元宗以為然,乃於河陰置河陰倉,河西 置柏崖倉,三門東置集津倉,西置鹽會,鑿山十八里 以陸運,自江淮漕者皆輸河陰倉,西至太原倉,謂之 「『北運』,自太原倉浮渭以實關中。」元宗大悅,拜耀卿為 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江淮都轉運使。益 漕晉、絳、魏、濮、邢、貝、濟、博之租,輸諸倉轉而入渭,凡三 歲漕七百萬石,省陸運傭錢三十萬緡。是時,民久不 罹兵革,物力豐富,朝廷用度亦廣,不計道里之費,而 民之輸送所出,水陸之直,增以「函腳營窖」之名。民間 傳言,用斗錢運斗米,其糜耗如此。及耀卿罷相,北運 頗艱,米歲至京師,纔百萬石。二十五年,遂罷北運。二 十九年,陝郡太守李齊物鑿砥柱為門以通漕,開其 山巔為輓路,燒石沃醯而鑿之。然棄石入河,激水益 湍怒,舟不能入。新門候其水漲,以人輓舟而上。天子 疑之,遣宦者按視齊物,厚賂使者,還言便。齊物。入為 鴻臚卿,以長安令韋堅代之,兼水陸運使。堅治漢、隋 運渠,起關門,抵長安,通山東租賦,乃絕灞、滻,並渭而 東,至永豐倉與渭合。又於長樂坡瀕苑牆鑿潭,於望 春樓下,以聚漕舟。堅因使諸舟各揭其郡名,陳其土 地所產寶貨諸奇物於栿上。先時民間唱俚歌曰「《得 體》紇那邪」,其後得寶符於桃林,於是陜縣尉崔成甫 更得體歌為《得寶弘農野》。堅命舟人為吳楚服大笠、 廣袖、芒屩以歌之,成甫又廣之為歌辭十闋,自衣缺 後,綠衣錦半臂、紅抹額,立第一船為號頭以唱,集兩 縣婦女百餘人,鮮服靚妝,鳴鼓吹笛以和之。眾艘以 次輳樓下,天子望見大悅,賜其潭名曰「廣運潭。」是歲, 漕山東粟四百萬石。自裴耀卿言漕事,進用者常兼 轉運之職,而韋堅為最。其後大盜起而天下匱矣。肅 宗末年,史朝議兵分出宋州淮運,於是阻絕,租庸鹽 鐵泝漢江而上。河南尹劉晏為戶部侍郎,兼勾當度 支,轉運鹽鐵鑄錢使。江淮粟帛,繇襄、漢、越商于,以輸 京師。及代宗出陝州,關中空窘,於是盛轉輸以給用。 廣德二年,廢勾當度支使,凡漕事亦皆決於晏。晏乃 自按行,浮淮、泗達於汴,入於河。右循底柱硤石,觀《三 門》遺跡。至河陰、鞏、洛,見宇文愷梁公堰釃河為通濟 渠,視李傑新堤盡得其病利。然畏為人牽制,乃移書 於宰相元載,以為:「大抵運之利與害各有四:京師、三 輔若稅入之重,淮湖粟至,可減徭賦半,為一利;東都 彫疲,百戶無一存,若漕路流通,則聚落邑廛漸可還 定,為二利;諸將有不廷,戎虜有侵盜,聞我貢輸錯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