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0 (1700-1725).djvu/40

此页尚未校对

巡撫周忱與平江伯瑄奏議,令民運至淮安或瓜洲 水次,補給腳價,及搬淺耗折蘆席諸費,兌與衛軍。而 直隸各省軍,俱於其附近水次領兌,是為「兌運。」至成 化七年,復用都御史滕昭言,罷瓜、淮兌運,令裡河官 軍雇江船於江南水次交兌。民加過江之耗,視遠近 以為差。而臨淮、徐、德四倉,支運七十餘萬,皆各就水 次兌之,是為「改兌。」自是兌運遂為一代良法。然初時 正米一石止加耗五升,後尋增至七升,已又有淋尖 斛面,有隨船餘耗,於是糧運輕齎,有所謂「一六」、「二六」、 「三六」者。蓋加耗隨地里遠近為多寡,而江、浙、湖最遠, 則耗四折三,故謂之「三六。」江南、北直隸次遠,則耗四 耗三而折二,故謂之「二六。」山東、河南較近,則耗二折 一,故謂之「一六。」先連耗俱本色,俟抵灣雇車起糧,則 易銀為用。弘治間,以灣中米價低昂不一,而易賣又 滯交納,遂定折銀每石五錢,可以輕齎,就於交兌之 時支領隨船。此一六等輕齎之名所由始也。然只令 完納兌運三百三十萬石而已,餘耗本折皆歸旗軍, 官固無利之者。是故旗卒富饒,饟運於斯為盛。其臨、 徐、德、淮支運者,加耗數寡,止有隨船耗米,無輕齎之 費,亦於兌運、輕齎均貽之。總儹運四百萬石,然用亦 裕而運無告匱。迨於正德,京師權要始有官債,虛立 文約,逼奪輕齎,而弊從此生矣。時各總運官多出其 門,牽引為害,借公物為私賂,以希寵庇,於是始有鞘 封過淮,赴漕運衙門呈驗重封,仍委官至灣過發之, 蓋以革逼奪之弊。而把總甘欽遂引夤,緣驗封查筭 使用,以羨餘獻之官,故又有扣除之例。欽雖旋以贓 敗,而後之相繼者,則用意筭扣,歲增厥數,務多獻為 功。至太倉庫所積羨餘,盈數十「萬,而官旗揭借陪費, 貽害不可勝言。欽之作俑,可盡誅耶?夫一、六等輕齎, 乃耗糧也。惟因地有遠近,故耗有多寡,非腳價也。若 腳價,則一例矣。灣中起糧之費,則各總皆同,又何必 分一六、二六、三六」之殊哉?今以輕齎扣除於官,是則 正糧四百萬之外復收其耗糧也,豈制法之意乎?後 又添設參將一員,駐通專驗封。而參將王佐乃定腳 價,搜刮倉中使用。如太監則有茶果錢,如經歷倉儹, 每石一釐,謂之「釐兒錢。」及至吏書門官斗級之類,莫 不定之以數,每年造報花銷,遂以為例。於是使用公 行,太監茶果又添火耗,催茶果者有班兒錢,其他如 小盪兌銀、會錢銀、救斛面銀者,名色不一。後又革除 參將,只巡倉御史會同通判、坐糧員外驗封查筭,凡 倉中一應無名之費,不准開銷,則扣除愈多,糧米不 能上納,運軍苦逼之甚,勢不可用,乃在河南起剝,以 抵其費。為法不一,故倉有掛欠之米,庫有羨餘之銀, 而理不可通,議者紛及,故又議以羨銀給軍。然不復 詳審概給為名,使旗甲不免鎖扭追償,而眾軍反獲 贏餘。惟以扣除不多為恨,欺辱旗甲,動輒譟訐,官司 莫可誰何。於是旗軍受累日深,而運亦弊極,不可整 理。嘉靖初,詔申飭嚴禁焉。二年,漕總楊宏請漕運輕 齎,聽運官沿途雇舟車,不必裝鞘封筭,以苦運軍。部 議:「漕規惟船不守凍,糧不掛籌,軍不借債為急。輕齎 雖資運費,宜解漕運視驗過淮,照數領給,至通州方 許發封,仍聽巡倉御史酌定,餘著各總驗船料,應修 補者給之。」三年,新定運軍隨正行糧交兌之法,官軍 便之。已命輕齎銀過淮,予三之二,餘俟糧完盡給,勿 扣羨餘,侵欺者許軍陳訴。至六年,巡倉御史吳仲言: 「通州運河直抵都城,乃元郭守敬所建者。國朝永樂 間,亦以通漕,後尋湮廢。今通流等八閘遺跡尚存,原 設官夫具在,因而成之,為力甚易,仍令閘運,歲可省 腳價二十餘萬。又漢、唐、宋漕皆從汴直達京師,未有 貯國儲於五十外者。今令京軍支糧,通州悉稱不便, 而密雲諸處皆有間可通,設鹵酋鄉導,輕騎疾馳,旋 日可至。燒毀倉廩,則國儲一空,京師坐困。此非細故。 請以臣言下所司議,略運百萬試之,與陸運兼行,俟 次第就渠,徑達京倉,興無窮之利,杜不測之患,為便 計。」上命戶部侍郎王軏、工部侍郎何詔及仲董其事。 明年六月功成。自大通橋至通州石壩四十里,地勢 高下四十丈,中設慶豐等五閘以蓄水。每閘設官吏, 編夫二百八十,造剝船三「百艘,分置各閘,責經紀領 之,使製布囊,盛米」雇役遞相轉輸,軍民稱便。大概國 漕歲四百萬八千九百有餘,運十有二,總領衛一百 四十,旗軍十二萬六千八百人,淺船一萬二千一百 四十八艘。而糧之起於州縣也,民戶納米,里甲總催 則有淋尖剔斛,拋剩漫籌,比至入倉,費已過倍,而民 受其病。乃總催之兌與旗軍也,害如之。旗軍運官之 登於京倉也,害復如之。而總催旗軍無不受其病。然 科派總因於田畝,是民之納糧一石者實石五六斗 也。軍在衛所,既支月糧,及出運又有行糧支給,而一 夫歲運不過三十石,通其所加兌及所支給者計之, 則多於所運之數,而舟船之費復不與焉。是朝「廷之 得米一石者,實不啻費二三石也。且漕卒一歲之間, 大半在途,無室家之樂,有風波之險,洪閘之停留,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