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0 (1700-1725).djvu/50

此页尚未校对

慶六年,定十月開倉,十一月兌竣。大縣限船到十日, 小縣限五日,十二月開幇,二月「過淮,三月過洪入閘。」 從尚書朱衡議也。水次止一旗一綱,隨運官領兌,餘 軍士禁不得登岸。凡大小米麥,先期呈部樣米,其後 即令本幇帶解總督,各四升,裝二囊,封鈐之。收時用 以比對。兌米,必曬揚令乾潔,過淮取具甘結,沿途譏 防插和。比至,覈有麤惡者參治,仍責曬揚易補鐵斛。 隆慶時,添鑄每總領二齎,赴水次較准木斛。開兌後, 屢有添鑄。京、通倉木斛,三年一更造。災傷奏請改折 者,毋過七月。題請後期及臨時題改者,立案免覆。漂 流者抵換食米。復減改京倉之通。每一十石減改百 石,石省腳米一斗,以充其數。省米刮鐵平收至一百 二十石者免曬,一千石亦平收,石省曬折米五升併 「耗米七升,總一斗二升,以充其數,免曬米,通倉省米 得先放後又扣羨餘銀,計石七錢,令易米以抵大江。 漂流為大患,河道為小患,又二百石內為小患,二百 石外為大患。小患把總勘報,大患具奏。」其後不計多 寡,概行奏勘矣。周禧嘗言:「過洪卒遇風淺,漂流不多 者,宜令押運官勘實,即給羨餘銀買補。萬曆三十五 年夏秋霖雨,天津以南,閘河上下洪水衝決,漂損糧 艘數十,米逾萬,溺死運軍百餘,無名籍者倍之。」巡按 鄧澄援嘉靖八年除豁例以請,不報。初,時船用楠、杉, 下者乃用松,三年小修,六年大修,十年更造。松木者, 修造期尢促,數每船受正耗米四百七十二石。船既 堅緻受載復約肆利「於涉險,期無愆滯。久乃船數缺 少,一舟并受米七八百石,附載夾帶日多,所在稽留 乖限,一遇河決,即有漂流,官軍因之為姦,水次乾折, 沿途侵盜,度不能及額,則妄稱水火,至有鑿舟自沈 者,雖詗察研窮,不能盡杜也。把總以下,有逋糧及銀 者,以差降級。官軍有犯,罰運米贖罪。」既令納米收贖, 罷罰運。國初,命武臣督海運,嘗建漕運使,尋罷。成祖 以後,用御史儹運,又用侍郎、都御史催督。各部郎中、 員外分理,兼用主事督兌,其制不一。景泰二年始設 漕運總督於淮安,與總兵參將同理漕事。淮安左江 右河,東控海道,北接兗、豫,西翊兩都,諸陵在焉。漕司 領一十二總軍,一十二萬,與京操十二營「軍十二萬, 中外相為援,兵食相為資也。」初,宣宗令總漕、巡撫、總 兵官,恆歲八月赴京,會議明年漕運事宜,至神宗十 八年以後,始免赴京會議。劉瑾用事,禁漕司不用江 南人。瑾敗,乃弛禁。總漕必令久任,武職陞遷必候代。 歲正月,總漕巡揚州,經理瓜、淮過閘,總兵官駐邳、徐, 督過洪入閘,同理漕參政管押,赴京儹運則有御史、 郎中,押運則有參政監兌,理刑、管廠,管洪、管閘、管泉、 監倉則有主事。清江衛河有提舉。兌完過淮、過洪,巡 撫、漕司、河道各以職掌奏報。有司米不具,軍衛船不 備,過淮誤期者,責在巡撫。米具船備,不即驗放。非河 梗而壓幇停泊,過洪誤期,因而漂凍者,責在漕司。船 糧依限,河「渠淺淤,疏撈無法,閘座啟閉不時,不得過 洪。抵灣者責在河道。」蓋是時兌完,移限二月。過淮過 洪視隆慶時各展一月矣。漕司制會單,每年派某衛 所某幇官軍數、船數、應運米數,赴何府州縣領兌米 數,定為限件,注給運官。有司件繫有無違限,注名印 鈐。抵淮推官察注罪狀,總漕按治之。事竣,上巡倉御 史覈治水次軍船違限,巡按、巡鹽、上江各御史皆得 參奏。會單歲派衛,昉於隆慶之六年。虞有便否不膠, 一軌也。至萬曆元年,王宗沐題兌糧水次,始有一定。 後陳薦創為輪派法。未幾,王紀奏復定派。天啟末,郭 允元以水次有美惡,軍民有強弱,於是酌水次之高 下,凡六年為輪派一周,勒之石「以息爭囂。」蓋寓一定 於輪轉之中,無偏頗矣。杭、嘉、湖、蘇、松、常諸府歲運白 粳糯米一十七萬四千四百七十七石,內折色八千 一百石,本色一十六萬六千三百七十七石;麤米四 萬四千二百一十六石有奇,內折色八千八百四十 二石有奇,本色三萬五千三百七十四石有奇;糯穀 二百五十石,折色白麤粳米石一兩,白糯米加一錢。 自《長運》法行,糧皆軍運,而白糧仍民運如故事,始於 永樂之十六年。運船各編號,令沿河官按催僉納戶 領駕。每船多不過十人,船以受載五百石為率,每百 石定給銀三十三兩,先給半過徐州,總部官始全給 之。戶部會官議,「浙西輪運內府白熟粳糯米,各府部」 糙粳米,具官給以船。經磚廠鈔關,必如民船帶磚納 鈔。水涸守閘,為運軍陵逼,所至為姦胥脧削,困於負 貸。奏革止之。令河西務各鈔關,免剝船納鈔,許帶土 宜四十石,以府佐貳官總部,州縣佐貳官協部,限十 月徵完,十二月運至瓜洲起運過正月納倉,過七月 降罰有差。宣宗時,呂升言:「江南民運,不諳河道險易, 與漕軍勢不敵,屢被陵侮。至呂梁則負米登岸,俟舟 過洪,又負入舟,遲留不下半月。宜於洪之西岸,置倉 收貯,如平江伯所行已事,令軍船運載。」穆宗時,陸樹 德亦言:「軍運以充軍儲,民運以充官祿,人知軍運之 苦,不知民運尢苦也。船戶之求索,運軍之欺陵,洪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