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司國計者,主意在興邊屯,聊借此以運旋,其闢荒 廣種之策可也。否則上之人無意於屯政,止靠商人 上粟實邊,儻一遇歉歲,則商人無應之者,亦同歸於 無策。蓋「屯其體也,鹽其用也,無體斯無用矣。」雖然,捨 見在一引七錢五分之重價,止得粟二斗五升,計目 前近利者已從旁唾之矣。昔陶朱公季子罹法,欲遣 二子挾貲救之,然長疏於財,而仲嗇於用。及仲子必 欲請行,乃父已知季子之「必不生也」,後果如其言。噫! 今之不為陶朱公仲子者誰歟?
《鹽河議》甘一驥
查濼口下流,見今上接新治大清河,通行濱州、霑化、 利津入海,以收寧海等八鹽場之利,為山東梁、宋之 用,並湮塞無容再議。其所稱「鹽河故道,久湮難尋」,則 小清河南無支,經流青州等府、樂安等縣、海滄等十 一場入海者也。國初,山東鹽河有東北二大支,其北 一支屬洛口、蒲臺二批驗所,為大清河濼口,上流自 東平坎河口、東阿、平陰、長清、齊河而東,入濼口,下流 經齊東、蒲臺、濱州、霑化、利津入海,以通寧海、永阜、豐 國、永利、利國、富國、豐民、王家岡等場運鹽出入場,過 蒲臺、濼口二關而達運河。此鹽河北一支,屬濼口、蒲 臺二所,而通寧海等八場之鹽利者也。其東一支屬 樂安批驗所,為小清河,出趵突泉,流古明湖,經華不 汪山,流龍山,經章丘流淯、塔、沙三河,經鄒平、長山、新 城,流孝婦河。又東經高苑、博興,流烏河。其名烏河者, 一名乾時。《左傳》「公會于乾時」,源出益都矮槐樹北。又 有系河者,在長山縣北二十里,源出苑城店,經新河 界,流烏河而入小清河。其名孝婦河者,源出益都西 顏神鎮三里,經淄川、長山、新城,北抵高苑、博興、樂安, 東北達高家港。又有泔河者,在長山縣二里,源出米 山,自城南流孝婦河而入小清河。又有乾溝河者,在 長山縣西南三十里,源出長白山,流孝婦河而入小 清河。名「淯沙河」者,淯河一名繡江,在章丘東一里,源 出會仙山下,合百脈泉東西二麻灣泉,西北匯為白 雲湖,「而入小清河。」沙河在鄒平縣西三百步,源出大 峪山西北,而入小清河。諸水皆由馬車瀆支脈河澄 海口北入海。自小清而南,上流則為臨淄縣之淄河、 澠水、康浪水。澅水為益都縣之巨洋水。為臨淄縣之 培水。石溝水為沂州之東泇河。西泇河、沐河、湯河為 郯城縣之大方湖。沂河經徐州、邳宿而達「黃河。自小 清而東下流則為壽光縣之洱河。龍泉水、王欽水」為 日照縣之付㠉河、竹子河、大兒莊河。在萊州府則為 濰縣之濰河。淮。白浪河、寒浞河為昌邑縣之浮康河。 七溝河為膠州之膠萊河。洋河為高密縣之張魯河。 五龍河、白水河為平度州之雲河。現河。蘇村河、黑水、 漱玉泉。乳泉為即墨縣之上液泉;龍泉為液縣之南 陽河、掖河、白沙河、萬歲河、杲村河、上官河;在登州府 則為招遠縣之萬盛河、五澗河為萊陽縣之五龍河、 陶張河、平南河為福山縣之清洋河、義井河。而登萊 等府壽光、日照等縣各有支河入海。此鹽河南一支, 屬樂安批驗所,而通海滄、高家港等十一場之鹽利 者也。成化以後,海滄等十一場支河乾涸,商旅不行, 邳州改行淮鹽,開歸改行河東。樂安批驗所裁革而 鹽,河南一支故道遂日就湮沒,無復可尋矣。十一場 竈丁,改徵折銀,每引七分五釐,共徵六千餘兩。捨其 所產,徵其所乏,而竈丁漸累漸逃,愈逃愈累,無復更 生之望。以近乘開歸分認地方之會,議豁所銀,復本 色,仍照附省竈丁例五分四釐支商,歲減徵銀一千 七百兩,而十一場貧竈庶幾少蘇。顧十一場水利湮 廢,竈鹽不售,所謂「泃濕濡沫」,烏在其能蘇竈也。竈河 僅存者,北一支大清河耳。濼口為大清下流,齊東縣 間有淺處,尚無湮塞。蒲臺而下,通行濱州、利津、霑化 入海。大清上流自坎河口築,而鹽舟不達於運河。至 於《山車》運三十里上船,而商人始告病矣。運河之水, 涓滴不入鹽河,加以連年旱乾,商人舍舟從陸,而大 清又幾廢矣。幸蒙廟堂採議,濬五泉,建五閘,以復大 清之舊,以通寧海等八鹽場之利,不獨山東舊額五 萬兩賴之,即梁、宋新額一萬六千兩,亦取辦於此矣。 但往以十九場「而應全齊、梁、宋,今以八場而應全齊、 梁、宋,源少流闊,恐不可繼。」明問欲舉鹽河故道而盡 復之,誠盛心也。且樂安北負海,日照南負海,登萊東 負海,古所謂天府之國,齊得十二焉,而不得收負海 之利,豈非有其地無其人乎?凡有憂國憂民之心者, 不能不拜明問而扼腕也。竊念天下之事,當與天下 「之人共為之;百世之利,當為百世之規。共興之功,不 必自我出,我開其端而俾後人底其績可也;效不必 旦夕計,今創其畫而俾後世數十年竟其功亦可也。」 蓋民可與樂成,難與慮始。驟語之以興水利,必疑焉 而不信,今且儆之以除水害;驟語之以開河、通舟楫, 必駭焉而懼擾,今且引之以通溝渠,「庶幾其有濟乎? 夫一市之中,必有一市之溝,不然市遇霪雨,必害於 一市矣。一村之內,必有一村之溝,不然村遇霪雨,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