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4 (1700-1725).djvu/4

此页尚未校对

戶胡忠奏,請復舊稅,急救時艱,以濟大工,以裕邊儲。 奉旨:「這所奏福建八府一州,舊有市舶稅務,以濟國 用,准差御馬監左監丞高寀,督率原奏官民前去彼 處,會同撫按等官,照例徵稅解進,不許擾害地方。」寫 敕與他。忠義右衛千戶張國臣奏:「因時效忠恭獻奇 寶,照例採」取,以裕國用。奉旨:「這所奏雲南地方,所產 金銀礦洞極廣,且有寶井奇品等物,有裨國用。准差 尚膳監太監楊榮,督率原奏官民前去彼處,會同撫 按等官,照例開採解進,不許擾害地方。」寫敕與他。《燕 山前衛指揮馮剛奏》:「謹獻奇異銀礦,以助大工,以補 國用。」奉旨:「這所奏福建地方見有先年礦洞,設兵防 守,開採便益,就著市舶徵稅內官高寀,帶管礦洞,督 率原奏官民前去彼處,會同撫按等官,照例開採解 進。」雲南道御史葉永盛奏言:「邇者礦店煩興,榷議繼 起,中使狼戾,棍黨橫行,西北、江、浙之間,不勝其擾。惟 是留都根本之區,稍稍安枕,臣竊以為一方私慶。不 意無賴武弁鄭一麒、馬承恩輩」,復有京口、儀真獻店 設榷之請。嗣京口無遣,而儀真等處之稅如故。已經 科臣連疏抗論,未蒙俞允。臣方欲具疏復論,忽接邸 報,見供用庫左副使暨祿條議復舊稅,內開「沿江各 府州縣內外河道有裝販私鹽貨料等項,並容其統 屬覺察。」夫自古設榷,止於江湖要津,並未連及各府 州縣,亦止商賈「裝載,並無土商、土著名色。原奏官馬 承恩借一儀真,而牽連沿江上下,借一商稅,而巧立 土商、土著名色。其設法造謀,蔓延四及,已罪不容誅。」 乃暨祿又從而推廣之:承恩曰「沿江上下」,而祿又益 之曰各府州縣;承恩曰「要津通衢」,而祿又益之曰「內 外河道。」夫江南諸府州縣,雖深山窮谷,何處無河,何 「處無水道,雖窮鄉僻塢,亦何處無土著,何處無交易。 今不論內外盡歸統屬,則舉留都之府縣,舉各府縣 之河埠,細及米鹽雞豕,粗及柴炭蔬果之類,一買一 賣,無物不稅,無處不稅,無人不稅,將縣無寧村,村無 寧家,內外騷動,貧富並擾,流毒播虐,寧有紀極,此開 闢以來所未有之暴也。」暨祿又曰:「名不正則事不當。」 欲將韓文盛等給與官帶委官名色,庶免勢豪復捏 假官之玷。頃者畿輔之間,假官私委已不勝擾,然曰 假官人猶得持其短長,彼猶隱然惴懼,惟恐一朝敗 露。譬之魑魅魍魎,晝伏夜出,肆害尚小。今既欽給冠 帶,彼將顯然以命官自居,恣睢縱肆,何所不至?即使 噬人白晝,掠貨通衢,如狼如虎,如盜如虜,誰阻之者? 且中官藉此輩為爪牙,此輩又藉各土棍為羽翼。凡 十室之村,三家之市,有土著即有土棍,有土棍則有 藉土商名色以吞噬鄉曲者,是梟獍連袂而戎莽接 踵也,民尚得安枕而臥哉?聖旨謂「不忍加派小民。」臣 謂「加派雖云害民,然派有定額,徵有定制,不如制者, 上司」猶得以三尺議其後。此則橫心所逞,更無限制; 橫口所噬,更無忌憚;告之府縣,府縣不敢理;告之撫 按,撫按不能問;告之陛下,陛下又以為阻撓而反罪 之。民怨結胸,哭泣遍野。如是而人心不離、天下不亂 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此其事非加派,而害更甚於 加派。皇上不忍之彼,而獨忍之此,是知梃之殺人,而 不知刃之殺人也。在皇上之意,以為徵商稅乃所以 蘇小民。不知奏內土著土商,正所謂小民,小民與商, 其實無兩。諱言於民,駕言於土商,此群小之巧計,奈 之何其不察?臣聞天子以四海為家,所不足者非財。 此數者,斂之百姓,不啻朘骨髓,聚之內府,不足,當毫 毛為毫毛。無益之積,致百「姓流離困苦之憂,非聖明 所宜忍。而況上取一、下取二、官取一,群姦又取二;利 則歸下,怨則歸上。名則朝廷蒙其垢,實則群小享其 益。陛下何苦身斂怨,而予姦黨以劫奪之藉為也?」伏 念皇上燭群小之奸謀,軫無窮之蔓禍;輕目前之小 利,思將來之隱憂。收回成命,亟停暨祿之遣。仍將首 事鄭一麒、馬承恩、韓文盛、林廷柱等付之法曹,斬首 槁街,以為將來「欺君瀆奏」之戒。

萬曆二十八年,搜括各處稅課,榷算無遺。吏部等衙 門以「天變山崩」,上疏極諫。

按《續文獻通考》:二十八年正月,錦衣衛百戶夏榮奏, 魚課久虧,餘鹽可惜。奉旨:「這奏直隸寶坻縣地方,先 年設立魚廠,原係內官管理,歲進銀兩,以供祭祀享 用,著開礦內官王虎兼管督理。其彼處鹽場,念係畿 輔地方,豈可擾害困累。」羽林前衛千戶王承德奏遺 稅。奉旨:「這奏南直內遺廬州四府州縣稅銀,每年可 得銀四萬兩,准著儀真督稅內官暨祿帶管,督率原 奏官王承德、為首土民謝溥,前去會同撫按等官,徵 收銀兩,一併解進。何用多人參議,以滋煩擾。」杭州土 民童學、羅天德等奏稱:「先年行查天下僧道廢絕山 田地產,可變價助工。見有浙江杭州府洞霄宮存產 萬金,俱被勢豪盡占,舉一可知。」有旨:令撫按官查奏。 錦衣衛百戶王體仁乞併船稅,奉旨:湖廣如奏,浙江 諸處,俱以重復報罷。南京守備邢隆奏管洲田。上可 其奏。山西撫臣魏允貞奏增稅額,奉旨:「這本說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