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7 (1700-1725).djvu/15

此页尚未校对

《資暇錄》:今縷生肝肚為飯,食之一味,曰生肝鏤。言 其細切,如彫鏤之義。一說名《生肝胙》,言似祭之餘胙, 聲譌,故云鏤。也。 畢羅者,蕃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餛 飩,以其象渾沌之形,不能直甚渾沌而食,避之從食 可矣。至如「不托」,言舊未有刀機之時,皆掌托烹之,刀 機既有,乃云不托,今俗字有「餺飥」,乖之且甚。此類多 推理證排可也。

李氏《刊誤禮》云:「瓜祭上環。」又曰:「吾食於少施氏而飽, 少施氏食我以禮,吾祭作而辭曰:『疏食不足祭也』。」此 則祭物之先,謂神農火食,德侔造化,後人追而敬之。 今代尚崇佛氏,謂之眾生,士子儒人,宜遵典教。 《北戶錄》:桄榔莖葉與波斯棗、古散椰子檳榔小異,其 木如莎樹皮,釀木皮出麪可食。 恩州出鵝毛脡,乃鹽藏,其味絕美,其細如針。郭義恭 云:「小魚一斤千頭,未之過也。」

《賈氏談錄》:予問賈君:「中土人每日火麪而食,然不致 壅熱之患,何也?」賈君曰:「夾河風性寒,故民多傷風;河 洛東地鹹,水性冷,故民雖哺粟食麥,而無熱疾。」又曰: 「滑臺風水性寒冷尤甚,土民共啗附子,如啗芋栗。」 《清異錄》:「金陵士大夫淵藪家家事鼎鐺有七妙:齏可 照面,餛飩湯可注硯,餅可映字,飯可打擦,擦臺濕麪 可」穿結帶。餅,可作勸盞。寒具嚼注,驚動十里人。 釋鑒興《天台山居頌》:「湯王入甌,糟雲上箸。」謂湯餅瑩 滑,糟薑岐秀焉耳。

《聞見後錄》:曹植《七啟》言「食味芳蓮之巢龜」,張協《七命》 言「食味丹穴之雛雞。」極盛饌,而二物似不宜充庖也。 《澠水燕談錄》:士大夫筵饌,率以飥,或在《水飯之前。 予近與河中府蒲左丞》會,初坐即食飥。予驚問之。 蒲笑曰:「世謂」「飥為頭食,宜為群品之先可知矣。」意 其唐末五代亂離之際失其次序,久抑下列,頗鬱輿 論,牽復位客皆大笑。

《夢溪筆談》:吳人多謂梅子為曹公,以其嘗望梅止渴 也。又謂鵝為右軍,有一士人遺人醋梅與燖,鵝作書 云:「醋浸曹公一甏,湯燖右軍兩隻,聊備一饌。」

宋明帝好食蜜漬鱁鮧,一食數升。鱁鮧乃今之烏。 腸也,如何以蜜漬食之?大業中,吳郡貢蜜蟹二千頭, 蜜擁劍四瓮,又何引嗜糖蟹大底,南人嗜鹹,北人嗜 甘,魚蟹加糖蜜,蓋便於北俗也。如今之北方人喜用 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慶曆中,群學士會於 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簣,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 客訝之,使人檢視,則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爛。」坐客 莫不大笑。予嘗過親家,設饌有油煎法,魚鱗鬣虯然, 無下箸處,主人則捧而橫嚙,終不能咀嚼而罷。 古方言:「雲母麤服,則著人肝肺不可去,如枇杷、狗脊, 毛不可食。」皆云射入肝肺。世俗似此之論甚多,皆謬 說也。又言人有水喉、氣喉者,亦謬說也。世傳歐希範 《真五臟圖》,亦畫三喉,蓋當時驗之不審耳。水與食同 嚥,豈能就中遂分入二喉?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 咽則納飲食,喉則通氣;咽則下入胃脘,次入胃,又次 入腸,又次入大小腸。喉則下通五臟出入息。五臟之 含氣呼吸,正如治家之鼓鞲。人之飲食藥餌,但自咽 入腸胃,何嘗能至五臟?凡人之肌骨、五臟腸胃雖各 別,其入腸之物,精英之氣「味,皆能洞達,但滓穢即入 二腸。」凡人飲食及服藥既入腸,為真氣所蒸,精英之 氣味,以至金石之精者,如細研硫黃、朱砂、乳石之類, 凡能飛走融結者,皆隨真氣洞達肌骨,猶如天地之 氣,貫穿金石土木,曾無留礙。自餘頑石草木,則但氣 味洞達耳。及其埶盡,則滓穢傳入大腹,潤濕滲入小 腸,此皆敗物。不復能變化。惟當退洩耳。凡所謂某物 入肝。某物入腎之類。但氣味到彼耳。凡質豈能至彼 哉。此醫不可不知也。

《東軒筆錄》:王雱嘗言:「君子多喜食酸,小人多喜食鹹。 蓋酸得木性而上,鹹得水性而下也。」

東坡《志林》:「爛蒸同州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 南都撥心麪作槐芽溫淘糝以襄邑抹豬,炊共城香 稻,薦以蒸子鵝。吳興庖人斫松江鱸鱠,繼以廬山康 王谷水,烹曾坑鬥品,少焉解衣仰臥,使人誦東坡《赤 壁前後賦》,亦足以一快也。」

《寓簡》以飢為飽,如以退為進乎?飢未餒也,不及飽耳。 已飢而食,未飽而止,極有味且安樂法也。

《緗素雜記》:「唐李濟翁嘗論《文選》曹植樂府云:『寒鱉炙 熊蹯』。李氏云:『今之湆肉謂之寒,蓋韓國事,饌尚此法』。」 復引《鹽鐵論》「羊淹雞寒」,劉熙《釋名》「韓羊韓雞」為證,「寒」 與韓同。又李以上句云「『膾鯉雋胎蝦』,因注《詩》曰『炰鱉 膾鯉』。五臣兼見上句云『膾』,遂改『寒鱉』」為「『炰鱉』,以就《毛 詩》之句。又子建《七啟》云:『寒芳蓮之巢龜,膾西海之飛 鱗』。」五臣亦改「寒」為「搴。」搴,取也,何以對下句之「膾」邪?況 此篇全說修事之意,獨入此「搴」字,于理未安。上句既 改「寒」為「搴」,即下句亦宜改「膾」為「取」,縱一聯稍通,亦安 諸句不相承接。以此言之,明子建故用「寒」字,豈可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