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2 (1700-1725).djvu/27

此页尚未校对

按《晉書愍帝本紀》,不載 按《宋書符瑞志》,「建興二年 十月,大將軍劉琨掘地得玉璽,使參軍郎碩奉之歸 於京師。十二月涼州刺史張寔遣使獻行璽一鈕,封 送。」

建興五年,元帝承制改元。《玉冊》見於臨安,「白玉麒麟 神璽」出於江寧。

按《晉書愍帝本紀》,五年三月,瑯琊王睿承制改元,稱 晉王於建康。 按《元帝本紀》,帝進位承相,大都督中 外諸軍事。出師時,有玉冊見於臨安,白玉麒麟神璽 出於江寧,其文曰「長壽萬年。」

按《宋書符瑞志》:「晉愍帝建武元年三月己酉,丹陽江 寧民虞由墾土得白麒麟璽一鈕,文曰『長壽萬年,獻 晉王』。」按志稱建武元年即愍帝紀所云承制改元也

成帝咸康八年康帝即位豫州刺史路永獻玉鼎

按《晉書康帝本紀》,「咸康八年六月甲午,即皇帝位。」 按《宋書符瑞志》,「晉成帝咸康八年九月,廬江舂穀縣 留珪夜見門內有光,取得玉鼎一枚,外圍四寸,豫州 刺史路永以獻。著作郎曹毗上《玉鼎頌》。」

安帝義熙十二年得玉璽於淮水

按《晉書。安帝本紀》。不載 按《宋書符瑞志》。「晉安帝義 熙十二年六月。左衛兵陳陽於東府前淮水中得玉 璽一枚。」

孝武帝大明元年江乘縣民得玉璧以獻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不載。 按《符瑞志》:「大明元年五 月戊寅,江乘縣民朱伯地中得玉璧,徑五寸八分,以 獻。」

大明四年二月乙巳,徐州刺史劉道隆於汴水得白 玉戟以獻。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不載。 按《符瑞志》云云。

明帝泰始二年赭圻城南得紫玉

按《宋書明帝本紀》,不載。 按《符瑞志》,「泰始二年八月 於赭圻城南得紫玉一段,圍三尺二寸,長一尺,厚七 尺。太宗攻為二爵,以獻武、文二廟。」

泰始五年,郢州獲元玉以獻。

按《宋書明帝本紀》不載。 按《符瑞志》:「五年十月庚辰, 郢州獲元璧,廣八寸五分,安西將軍蔡興宗以獻。」

後廢帝元徽四年吳興烏程獲蒼玉璧以獻

按《宋書後廢帝本紀》。不載 按《符瑞志》。「元徽四年十 一月乙巳。吳興烏程余山道人慧。獲蒼玉璧。太守蕭 惠開以獻。」

南齊

武帝永明七年吳郡太守江斆於錢塘縣獲蒼玉璧一枚以獻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祥瑞志云云

武帝天監  年扶桑國貢觀日玉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梁四公傳》,「天監中,扶桑 國貢觀日玉,大如鏡,方圓尺餘,明徹如瑠璃,映日,以 觀見日中宮殿,皎然分明。」

大同八年戍主楊光欣獲玉龍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酉陽雜俎》:「梁大同八年, 戍主楊光欣獲玉龍一枚,長一尺二寸,高五寸,雕鏤 精妙,不似人作。腹中容斗餘,頸亦空曲。置水中,令水 滿倒之,水從口出,水聲如琴瑟,水盡乃止。」

北魏

明元帝永興三年北塞候人獲玉板以獻

按《魏書明元帝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太宗永興三 年十二月,北塞候人獲玉板二以獻。王者慈仁。」則見

太武帝延和三年樂安王範獲玉璽以獻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世祖延和三 年三月,樂安王範獲玉璽一,文曰「皇帝璽」,以獻。

文成帝和平三年河內人張超獲玉印以獻

按《魏書文成帝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高宗和平三 年四月,河內人張超於壞樓所城北故佛圖處獲玉 印以獻。印方二寸,其文曰:『富樂日昌,永保無疆,福祿 日臻,長享萬年』。」玉色光潤,模制精巧。百僚咸曰:「神明 所授,非人為也。」詔天下大酺三日。

孝文帝承明元年上谷民獻玉印京兆民獻玉璧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高祖承明元 年八月,上谷郡民獻玉印,上有蛟龍文。」 又按志,「元 年九月,京兆民獻青玉璧一雙,文色炳煥。王者賢良 美德則至。」

太和元年武川鎮雍州長安鎮各獻玉印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太和元年三 月,武川鎮獻玉印,青質素文,其文曰「太平。」六月,雍州 獻玉印。是月,長安鎮獻玉印一,上有龜紐,下有文字, 色甚鮮白,有殊常玉。

太和三年,定州鉅鹿民獻玉印。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三年七月,定 州鉅鹿民獻玉印一。方七分。」上有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