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2 (1700-1725).djvu/9

此页尚未校对

州空青,汰取其精者,用海魚膠調之,成二函,火堅之。 龍腦香尋亦繼之。杰公曰:「以蠟塗子春等身及衣,佩 石,及燒鷰五百枚,入洞穴,至龍宮,守門小蛟聞蠟氣, 俯伏不敢動。」乃以燒鷰五百賂之,令其通,以其上上 者獻龍女,龍女食之,大喜。又上玉函青缶,具陳帝旨。 洞中有龍五千餘歲,能變化出入人間,善譯時俗之 言。龍女知帝禮之,以大珠三、小珠七、雜珠一石以報。 帝命春等乘龍載珠還國。食頃之間使至,龍去而子 春薦珍。帝大喜,得聘通靈異,獲天人之寶,以珠示杰 公,公曰:「三珠者,其一是天帝如意珠之下者;其一是 驪龍。珠之中者七珠,二是蟲珠,五是海蚌珠。人間之 上雜珠,是蚌蛤蛇鶴等之珠,不如大珠之貴。」帝示百 寮,朝廷或謂杰公虛誕,莫不詰之。杰公曰:「如意珠之 上者,夜光照四十餘里,中者十里,下者一里,光之所 及,無風雨雷雹、水火刀兵諸毒厲。驪珠九色,夜光百 步,中者十步,下者一室,光之所及,無蛇蚖蟲豸之毒。 蟲珠七色多赤,六足二目,目當其處,有臼如鐵。蟻皋 蚌珠」五色,皆有夜光及數尺,無瑕者為上,有瑕者為 下。蚌珠生於其腹,與月盈虧,蛇珠所致,隨侯、噲參,即 其是也。又問蛇、鶴之辨,對曰:「使其自識。」帝命杰公記 蛇、鶴二斗珠,餘雜珠散於殿前,取大黃蛇、元鶴各十 數處,布珠中間。於是鶴銜其珠,鳴舞徘徊;蛇銜其珠, 盤屈宛轉。群公觀者,莫不歎服。帝復出如「意龍蛇」等 珠,校光之遠近七九之數,皆如杰公之言。

《述異記》:「南海中有鮫人室,水居如魚,不廢機織,其眼 泣則出珠。」

《雜寶藏經》佛言:「如意珠是摩竭大魚腦中出,魚身長 二十八萬里。此珠名曰金剛堅也,常出一切寶物,衣 服飲食,隨意皆得。得此珠者,毒不能害,火不能燒。 海底有四大寶珠,性極猛熱,能縮百川之水:一曰日 藏、二曰離潤、三曰火焰光、四曰盡無餘。」

佛《本行集經》:「昔有商主入海採寶,得一貴重摩尼之 珠,復墮海中。時彼商主即持一杓,發勇猛心,抒大海 水,欲令乾竭。海神見其精進勇猛,即還寶珠。」

《龍城錄》:「茅山隱士吳綽,採藥於華陽洞口,見一小兒 手把大珠三顆,其色瑩然,戲於松下。綽見之,因前詢 誰氏子,兒奔忙入洞中,綽恐為虎所害,遂連呼相從 入欲救之,行不三十步,見兒化作龍形,一手握三珠, 填左耳中。綽素剛膽,以藥斧劚之,落左耳而三珠已 失所在,龍亦不見。出不十餘步,洞門閉矣。」

《杜陽雜編》:順宗皇帝即位歲,拘彌國貢卻火雀,一雄 一雌,履水珠,常堅冰,變晝草。其卻火雀,純黑,大小似 鷰,其聲清,殆不類尋常禽鳥,置於火中,火自散去。上 嘉其異,遂盛於水精,籠懸於寢殿,夜則宮人持蠟炬 以燒之,終不能損其毛羽。履水珠,色黑類鐵,大於雞 卵,其上鱗皴,其中有竅,云「持入江海內,可行於洪波」 之上。上始不謂之實,遂命善浮者以五色絲貫之,繫 於左臂,遣入龍池。其人則步驟於波上,若在平地。又 潛於水中,良久復出,而遍體略無霑濕。上奇之,因以 御饌賜使人。至長慶中,嬪御試弄於海池上,遂化為 黑龍,入於池內。俄而雲煙暴起,不復追討矣。

《記事珠》,「鮫人之淚,圓者成明珠,長者成玉著。」

《唐書五行志》:「大順元年六月,資州兵王全義妻如孕, 覺物漸下入股,至足大拇,痛甚,拆而生珠如彈丸,漸 長大如杯。」

《十國春秋·吳越張契真傳》:契真獨處真聖宮數年,繙 繹蕊琅函之祕,深得微旨。忠懿王命主三籙齋事歸 宋,太宗選居太乙宮,召對賜紫,令校道書,賜號元靜 大師。一日,見朱衣吏持符檄契真趣職。頃之,沐浴卒 火。葬後得青黑色珠數升。

《南墅閒居錄》:蘇子瞻嘗言:其先祖光祿云:有一書生 晝坐簷下,見大蜂觸網相螫,久之俱墮地,起視之,已 化為小石矣。書生異而收之,因置衣帶中。一日過市, 遇蠻賈數輩,視書生愕眙揖曰:「願見神珠。」笑而辭之, 書生戲以帶中石示之,群賈相顧喜曰:「此破霧珠。」蠻 人至海上採珠寶,常以霧暗為苦,有此珠即霧自開, 因以寶貨易之,值數千緡耳。

《隨手雜錄》:郡君李氏,余嬸也,嘗也貨珠子,老媼李氏 攜珠子至,既去,遺珠子在地。嬸收之,後媼踰時不至。 一日,既至,形容瘦,精神恍惚,非昔人也。嬸詰之曰:「向 時所貨珠子,歸則失去。」告其主,以金十兩償之,其主 不許,因憂愁感疾,幾不能起。嬸曰:「珠子當時遺在地, 我得之,今在此。」媼驚喜涕下,願致金六兩以請。嬸取 還之金,不受也。後微疾,夢出門,乘車出曠野,至大官 府,見二偉人衣冠坐堂上,引至堂下。偉人方問姓氏, 嬸知其陰府也,遂誦《大悲咒》,左右皆驚愕,其堂搖動 不已。二偉人立語曰:「勿誦,放爾歸矣。」一吏持大簿書 至案,偉人問曰:「記得還李嫂珠子事否?」嬸曰:「記之。」其 一偉人曰:「當展二十年壽。」其一曰:「得無太多?」其一曰: 「婦人而不愛珠寶,此可尚也。」俾人送還,復乘車至門 首而入,見其尸臥帳中,驚而寤起,後二十年乃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