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3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化,從上孔流出,銅質後化,從下孔流出。東夷銅又有

托體銀礦內者,入爐煉時,銀結於面,銅沈於下,商舶 漂入中國,名曰「日本銅」,其形為方長板條,漳郡人得 之。有以爐再煉,取出零銀,然後瀉成薄餅,如川銅一 樣貨賣者。凡紅銅升黃色為錘鍛用者,用自風煤炭。

此煤碎如粉,泥糊作餅,不用鼓風,通紅則自晝達夜。江西則產袁郡及新喻邑。

百斤,灼於爐內,以泥瓦罐載銅十斤,繼入爐,甘石六 斤,坐於爐內,自然鎔化。後人因爐甘石煙洪飛損,改 用倭鉛。每紅銅六斤,入倭鉛四斤,先後入罐鎔化,冷 定取出,即成黃銅,唯人打造。凡用銅造響器,用出《山 廣》錫無鉛氣者入內鉦。今名鑼鐲。今名銅鼓之類,皆紅銅八 斤,入廣錫二斤,《鐃鈸》銅與錫更加精煉。凡鑄器低者 紅銅、倭鉛均平分兩,甚至鉛六銅四。高者名「三火黃 銅」、「四火熟銅」,則銅七而鉛三也。凡造低偽銀者,惟本 色紅銅可入,一受倭鉛、砒礬等氣,則永不和合。然銅 入銀內,使白質頓成紅色,洪爐再鼓,則清濁浮沈立 分至於淨盡云。

治銅

凡紅銅升黃而後鎔化,造器用砒升者為「白銅器」,工 費倍難,侈者事之。凡黃銅原從爐甘石升者,不退火 性,受錘。從倭鉛升者,出爐,退火性,以受冷錘。凡響銅 入錫參和成樂器者,必圓成無銲,其餘方圓用器走 銲。炙火粘合,用錫末者為小銲,用響銅末者為大銲。

碎銅為末,用飯粘和,打入水洗去飯銅末具存,不然則撒散。

若銲銀器,則用紅銅末。凡錘樂器鍾鉦,俗名鑼「不事先 鑄鎔」,團即錘錘鐲。俗名銅鼓「與丁寧」,則先鑄成圓片,然後 受錘。凡錘鉦鐲皆鋪團於地面,巨者眾,共揮力,由小 闊開就身起弦聲俱從冷錘點發。其銅鼓中間突起 隆砲,而後冷錘開聲,聲分雌與雄,則在分釐起伏之 妙。重數錘者,其聲為雄。凡銅經錘之後,色成啞白,受 鎈復現黃光,經錘折耗。鐵損其十者,銅只去其一,氣 腥而色美,故錘工亦貴重鐵工一等云。

銅部藝文

《赤銅贊》
晉·郭璞

昆吾之山,名銅所在。切玉如泥,火炙有彩。《尸子》所歎, 驗之彼宰。彼一作汲

《為柳世隆上銅表》
梁·沈約

夫「幣以周務,貨以賑民」,「阜國康治」,莫尚乎此。周氏致 平,始於《圜法》;漢世幾措,資於貫朽。名罏化金,良工盡 藝。方將盈金中藏,收功上苑,南楚陋其方府,西京鄙 其部內。

銅部選句

漢賈誼《鵩鳥賦》:「陰陽為炭,萬物為銅。」

晉潘尼《火賦》:「鑠錯融銅。」

《古鑑銘》:「漢有善銅,出丹陽,和以銀錫,清且明。」

陳《江總鐘銘》:「鳧氏之匠,狃陽之銅。」

北周庾信賦:「東門則鞭石成橋,南極則鑄銅為柱。」 唐李嶠《為百寮賀雪表》:「萬寶登秋」,居然可詠;雙銅葉 唱,即事非遙。

趙良器《鼎賦》:「鏟銅於雷首之下,合冶於荊山之旁。」 元結文「化毒銅以為鐵。」

《白居易文》:「銖銅寸鐵。」

梁簡文帝詩:「戈鏤荊山玉,劍飾丹陽銅。」

《元帝詩》:「箭擁淇園竹,劍聚若耶銅。」

《沈約詩》:「凝香自朱燎,先鑄首山銅。」

北周王褒《樂府》:「酒釀瀛洲玉,劍鑄昆吾銅。」又詩書題 「《鹿盧》牓」,觀寫「《飛廉》銅。」

唐杜甫詩:「朅來相就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 柳宗元詩:「籠銅鼓報衙。」

孟郊詩:「凡銅不可照,小人多是非。」

李賀詩:「臨岐擊劍生銅吼。」

白居易詩:「不是揚州百鍊銅。」

陸龜蒙詩。「擊銅遙認小金鉦。」

黃滔詩:「宮女敲銅奏《子虛》。」

宋·歐陽修詩:「壯士亦何為,素絲悲青銅。」

梅堯臣詩:「楚山豈無銅。」

蘇軾詩:「但見碧海磨青銅。」「點盡人間有暈銅。」 毛麾詩出雲:「初試博山銅。」

朱佑《送安南使臣還國》詩:「已擬再將周日雉,底須復 表漢年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