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3 (1700-1725).djvu/45

此页尚未校对

痊。及務亡後十餘年改葬,視其脛骨折處,有銅束之。 《唐書食貨志》:「左監門衛錄事參軍事劉袟曰,銅之為 兵不如鐵,為器不如漆,禁銅則人無所用,盜鑄者少 也。」

《韓休傳》:「休子洄,擢戶部侍郎,判度支,上言商州紅崖 冶產銅,而洛源監久廢,請鑿山取銅,即冶舊監置十 鑪鑄錢。」

《馬總傳》:「總以虔州刺史遷安南都護,建二銅柱於漢 故處,劖著唐德,以明伏波之裔。」

《嶺表錄異記》:「蠻夷之樂有銅鼓焉,形如腰鼓,而一頭 有面鼓,面員一尺許,面與身連,全用銅鑄,其身遍有 蟲魚花草之狀,通體均勻,厚二分已來。鑪鑄之妙,實 為奇巧,擊之響亮,不下鳴鼉。貞元中,驃國進樂,有玉 螺銅鼓,即知南蠻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咸通中,幽 州張直方貶龔州刺史,到任後,修葺州城,緣掘土得」 一銅鼓,載以歸京。到襄漢以為無用之物,遂捨於延 慶禪院,用代木魚。

《澠水燕談錄》:「國初,州郡自置邸吏,散在都下,外州將 吏不樂久居京師。又符移行下,率多稽遲,或漏泄機 事。太平興國初,起居郎何保樞奏置鈐轄諸道都進 奏院,以革其弊,人給銅朱印一紐。」

《宋史五行志》:「乾興元年四月甲戌,修奉山陵總管言, 皇堂隧道穿得銅鍋,有兩耳,又於寢宮三門下穿得 銅盂一。」

《孫祖德傳》:祖德遷天章閣待制,時三司判官許申因 宦官閻文應獻計,以藥化鐵成銅,可鑄錢裨國用。祖 德言:偽銅法所禁,而官自為是,教民欺也。固爭之,出 知兗徐蔡州、永興軍。

《五行志》:「熙寧元年至元豐元年,橫州共獲古銅鼓一 十七。」

元豐三年八月,岳州永慶寺獲銅鐘一、銅磬一。 六年,南溪縣穿土得銅錢五萬四千有奇。

七年三月,筠州獲古銅鐘一。十一月賓州獲古銅鼓 一。

八年,昌元縣通鹽井得銅鍋九、銅盆一、銅盤一。 崇寧五年十月,荊南獲古銅鼎。

《朝野雜記》:「宋朝銅坑冶,閩蜀、湖廣、江淮、浙路皆有之。 祖宗時,天下歲產銅七百五萬斤有奇,渡江後其數 日減。」

《宋史五行志》:「紹興二十六年,郫縣地出銅馬,高三尺, 制作精好,風雨夜嘶。」

《汪大猷傳》:大猷知泉州,三佛齊請鑄銅瓦三萬,詔泉、 廣二州守臣督造付之。大猷奏法,銅不下海,中國方 禁銷銅,奈何為其所役?卒不與。

《癸辛雜識》:「徐子方嘗得瓜哇國一銅器,類箕,徑約四 寸,從約三寸,其中有梁如斗,梁上坐國主、國后二像, 一人侍側,極其醜惡,如優人之類。其側有兩人首,殊 不知為何所用也。」

《彙苑詳注》:「門村朱家舊蓄一古銅盆,中有鴨形隱然, 初不以為異。後有農墾田獲一銅鴨,農不識賤價,售 於朱,以合盆影,不差毫釐,注水盆中,鴨輒自浮而浴 也。」

《續文獻通考》:「金世宗大定中,定襄退吏誣縣民匿銅 者十八村。節度使張大節廉得其實,抵吏罪,民斲石 頌之。」

《雲煙過眼錄》:「張受益所藏銅器中最佳者莫如監水 匜,文藻精妙,色如綠玉,第無款耳。三代之器,都無款, 歸之張與可。」

余見薛元卿,示以「銅香鼎一,兩耳有三龍,交蟠宛轉, 目各有珠能轉。及取不出。」蓋邰古物,亦世之寶也。

銅部雜錄

《史記貨殖傳》:「龍門、碣石多銅錢。」

《漢書律曆志》:「凡律度量衡用銅者,所以同天下,齊風 俗也。銅為物至精,不為燥濕寒暑變其節,不為風雨 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似於士君子之行,是以用銅 也。」

《食貨志》:「古者金有三等,赤金為下。」丹陽銅也。 《地理志》:「吳東有海鹽、章山之銅。」

《越絕書》:「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谷,涸而出銅,歐 冶因為純鉤之劍。」

《淮南子·地形訓》:「牡土之氣,御于赤天,赤天七百歲生 赤丹,赤丹七百歲生赤澒,赤澒七百歲生赤金,赤金 千歲生赤龍,赤龍入藏生赤泉。」

《齊俗訓》:「銅不可以為弩。」

《說林》訓,《銅英青》。

《神異經》:「入金山下四丈,得丹陽銅。」

《楊子》「五兩之綸,半通之銅皆有秩。」

《說文》:「漏以銅為之,刻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