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3 (1700-1725).djvu/4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抱朴子金簡記》云:「以五月丙子日中時,鑄五石,下其

銅。五石,雄黃、丹沙、雌黃、礬石、會青也。皆鑄粉之,以金 華池漆之,內太一神鼎」中,下以桂薪燒之,銅成,以銅 炭冶之,取牡銅以為雄劍,取牝銅以為雌劍,帶之以 入河,則蛟龍巨魚水神不敢進也。欲知銅之牡牝,當 令童男童女俱以水灌銅,以其在火中當赤時也,則 銅自分為兩段。有凸起者,則牡銅也;凹陷者,則牝銅 也。

《古今注》:「燧,銅鏡,向日則火生,以艾承之則火出。」 《拾遺記》:「昆吾山下多赤金,色如火。地中多丹石,鍊為 銅。」

《武當山記》:「山有石室,室有銅杖,長三尺。」

《元中記》:「銅之精為銅奴。」

《地鏡圖》:「草莖黃秀,下有銅器。」

《士幃》:「銅出於石,為鈴則小,鑄鐘則大。」

孔顗《均貨議》:「人之盜鑄,嚴法不能禁者,由上之鑄錢 惜銅愛工也。」

《水經注》:「若水逕會無縣,縣有駿馬河,水出縣東高山, 山有天馬徑,厥跡存焉。馬日行千里,民家馬牧之山 下,或產駿駒,言是天馬子。河中有貝子胎銅,以羊祠 之,則可取也。」

《唐書·地理志》:「宣州南陵縣置銅官冶,其地有利國山, 產銅鐵。」梓州梓潼郡銅山縣。中。南可象山,西北私 鎔山,皆有銅。貞觀二十三年,置鑄錢官。

《酉陽雜俎》:「衡陽唐安縣東有略塘,塘有銅神,往往銅 聲激水,水為變綠作銅腥,魚盡死。」

《物類相感志》:「荸薺煮銅則軟,甘草煮銅則硬。」

《老學庵筆記》:「銅色本黃,古鐘鼎彝器大抵皆黃銅耳。 今人得之地中者,歲久色變,理自應爾。今郊廟所製, 乃以藥黴染令蒼黑,是何理也?」

《山堂肆考索》:「候氣之管,以銅為之。」

《演繁露食貨志》:「賈誼言:收銅勿布,以作兵器。」「古以 銅為兵。」按此則漢猶以銅為兵也。

《儀禮經傳》:「古者胎教之道,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 太師持銅而御戶左。」

《長編》:「膽水浸鐵成銅,曰膽銅。」

軒轅述《寶藏論》:「古半兩錢即紫金,今用赤銅為之。」 《長安客話》:太醫院署有古銅人,虛中注水,關竅畢通, 古色蒼碧,瑩然射目,相傳海潮中出者。

《日知錄》乏銅之患,前代已言之。江淹謂古劍多用銅, 如昆吾、歐冶之類皆銅也。楚子賜鄭伯金盟曰:「無以 鑄兵。」故以鑄三鐘。古金三品,黑金是鐵,赤金是銅,黃 金是金。夏后之時,九牧貢金,乃鑄鼎於荊山之下。董 安于之治晉陽公宮令舍之堂,皆以鍊銅為柱質。荊 軻之擊秦王,中銅柱,而始皇收天下之兵,鑄金人十 二,即銅人也。吳門闔閭冢銅槨三重,秦始皇冢亦以 銅為槨。戰國至秦,攻爭紛亂,銅不充用,故以鐵足之。 鑄銅既難,求鐵甚易,是故銅兵轉少,鐵兵轉多,年甚 一年,歲甚一歲,漸染流遷,遂成風俗,所以鐵工比肩, 而銅工稍絕。二漢之世,愈見其微。建安二十四年,魏 太子鑄三寶刀、二匕首,天下百鍊之精利,而悉是鑄 鐵,不能復鑄銅矣。考之於史,自漢以後,銅器絕少。惟 魏明帝鑄銅人二,號曰「翁仲」,又鑄黃龍、鳳凰各一。而 武后鑄銅為九州鼎,用銅二十六萬七百一十二斤。 自此之外,寂爾無聞,止有銅馬、銅駝、銅匭之屬。昭烈 入蜀,僅鑄鐵錢,而見存於今者,如真定之佛,蒲州之 牛,滄州之獅,無非黑金者矣。

銅部外編

范曄《後漢書》,薊子訓遁去,不知所止,後人復於長安 東霸城見之,與老翁共磨娑銅,人相謂曰:「適見鑄此 而已近五百歲矣。」

《三輔漢錄》記「張氏先為京都功曹,晨時早起,忽有鳩 從內飛下,投入張氏懷中,探之得一銅鉤,官至數郡 太守。後鉤失,官亦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