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4 (1700-1725).djvu/4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圖

右大貨六銖錢。《陳書宣帝紀》曰:「太建十一年秋七月 辛卯,初用大貨六銖錢。」《隋書食貨志》曰:「以一當五銖 之十,與五銖並行。後還當一,人皆不便,乃相與訛言 曰:『六銖錢有不利縣官之象』。未幾而宣帝崩,遂廢而 行五銖,竟至陳亡。」徐氏曰:「當時謠言:『大貨六銖錢,叉 腰哭天子』。蓋篆書六字,類人之乂腰耳。」余按此錢製 作精妙,肉皆有周郭,徑寸,重如其文。

圖

右太和五銖錢。後魏《食貨志》曰:「魏初至於太和,錢貨 無所用也。高祖始詔天下用錢,十九年,公鑄粗備,文 曰『太和五銖』,詔京師諸鎮皆通行之。在所遣錢二備 爐冶,民有欲鑄,聽就鑄之。銅必精煉,無所和雜。」余按 此錢徑八分,重如其文,銅質粗惡,字文湮漫。計當時 令民自鑄,故其製不精也。

圖

右五銖錢。《後魏·食貨志》曰:世宗永平三年冬,又鑄五 銖錢。肅宗初,京師及諸州鎮或鑄或否,或有止用古 錢,不行新鑄,致商貨不通,貿遷頗膈。尚書令任城王 澄上言:「太和五銖,乃大魏之通貨,不朽之常模。寧可 專貨于京邑,不行于天下。請並下諸方州鎮,其太和 及新鑄五銖并古錢,內外全好者,不限大小,悉聽行 之,雞眼環鑿,依律而禁。」詔從之。自後所行之錢,民多 私鑄,稍就小薄,價用彌賤。

圖

右永安五銖錢。《後魏食貨志》曰:「孝莊永安二年秋,詔 改鑄,文曰『永安五銖。官自立爐,起自九月,至三年正 月而止。官欲貴錢,乃出藏絹,分遣使人于二市賣之, 絹匹止錢二百,而私市者猶三百。利之所在,盜鑄稱 眾,巧偽既多,輕重非一,四方州鎮,用各不同』。」《楊侃傳》 曰:「時所用錢,人多私鑄,稍就薄小,乃至風飄水浮。侃」 奏:聽人與官並鑄,使人樂為而俗弊。得改。旨下尚書 八座,不許。後再奏,孝莊從之,乃鑄舊譜曰「徑九分,文 曰永安五銖」,重如其文。李孝美曰:「此錢徑八分,周郭 完厚,所見至多。」

圖

右《永安》土字錢,面文「永安五銖」,幕文有一「土」字,徑九 分,重二銖四參,銅色純赤,輪闊皆夷,計後魏所鑄。余 按東、西魏皆鑄永安五銖,故存于今甚多。其品有三, 面文獨曰「永安五銖」者,幕文土字者,背文四出者。

圖

右五銖錢。《北史》西魏文帝大統六年二月,鑄五銖錢, 十二年三月,鑄五銖錢。舊《譜》曰:「以赤銅鑄。」

圖

右永安五銖錢。《隋書·食貨志》曰:「齊神武霸政之初,承 魏猶用永安五銖。遷鄴已後,百姓私鑄,體制漸別,遂 各以為名,有雍州青赤、梁州生厚、緊錢、吉錢、河陽生 澀、天柱赤牽之稱。冀州之北,錢皆不行,交貿者皆以 絹布。神武帝乃收境內之銅及錢,仍依舊文更鑄,流 之四境。」《後魏食貨志》曰:「孝莊永安二年,鑄永安五銖」 錢。遷鄴之後,輕濫尤多。武定初,齊文襄王奏革其弊, 于是詔遣使人詣諸州鎮收銅及錢,悉更改鑄,其文 仍舊。然姦僥之徒,越法趨利,未幾之間,漸復細薄。六 年,文襄王以錢文五銖,名須稱實,當秤錢一文重五 銖者,聽入市,用錢重一斤四兩,自餘皆準此為數。其 京邑二市、天下州鎮郡縣之市,各置二秤,懸于市門。 民所私用之秤,皆準《市秤》以定輕重。凡有私鑄,悉不 禁斷,但五銖然後聽用。若入市之錢重不五銖,或雖 五銖而多雜鈆錫,並不聽用。若有輒以小薄雜錢入, 有人糾獲,其錢悉入告者。「其小薄之錢,若即禁斷,恐 人交乏絕。畿內五十日,外州百日為限。」群官參議,咸 以時穀頗貴,請待有年,王從之乃止。余按,齊神武、文 襄皆相東魏,至文宣帝始受禪,此錢當繫之東魏,董 逌謂之北齊永安五銖,非也。

圖

右常平五銖錢。《北史齊文宣帝紀》曰:「天保四年春正 月己丑,鑄新錢,文曰常平五銖。」《隋書食貨志》曰:「文宣 受禪,除永安之錢,改鑄常平五銖,重如其文。其錢甚 貴,且制造甚精。舊譜曰『徑八分』。」李孝美曰:「此錢徑寸, 舊譜列在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