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5 (1700-1725).djvu/109

此页尚未校对

記》。而戴聖又刪大戴之書為四十七篇,謂之《小戴記》。 馬融亦傳小戴之學,又定《月令》《明堂位》合四十九篇。 鄭元受業於融,復為之注。今《周官》六篇,《古經》十七篇, 《小戴記》四十九篇,凡三種。惟鄭元注立於學官,餘並 散落。魏以王粲、衛覬集創朝儀,而魚豢、王沉、陳壽、孫 盛雖綴時禮,不足相變。吳則丁孚拾遺漢事;蜀則孟 光、許慈草建時制。晉初以荀顗、鄭沖典禮,參考今古, 更其節文,羊祜、任愷、庾峻、應貞並加刪集,成百六十 五篇。後摯虞、傅咸纘續未成,屬中原覆沒。今虞之《決 疑注》是其遺文也。江左刁協、荀崧補緝舊文,蔡謨又 踵修綴。宋初因循前史,並不重述。齊武帝永明二年, 詔尚書令王儉制定五禮。至梁武帝,命群儒又裁成 焉。吉禮則明山賓,凶禮則嚴植之,軍禮則陸璉,賓禮 則賀瑒,嘉禮則司馬褧。又命沈約、周捨、徐勉、何佟之 等,參會其事。陳武帝受禪,多準梁舊,或因行事,隨時 筆削。後魏道武帝舉其大體,事多闕遺。孝文帝率由 舊章,擇其令典,朝儀國範,煥乎復振。北齊則陽休之、 元循伯、熊安生,後周則蘇綽、盧辯、宇文弼,並習於《儀 禮》,以通時用。隋文帝命牛弘、辛彥之等採梁及北齊 儀注,以為五禮。國初草昧,未暇詳定。及太宗踐祚,詔 禮官學士修改舊儀,著《吉禮》六十一篇,《賓禮》四篇,《軍 禮》十二篇,《嘉禮》四十二篇,《凶禮》六篇,《國恤》五篇,總百 三十篇,為百卷。貞觀七年,始令頒示。高宗初以《貞觀 禮》節文未盡,重加修撰,勒合成百三十卷。顯慶三年 奏上,高宗自為之序。時許敬宗、李義府用事,其取舍 多依違希旨,學者不便,異議紛然。上元三年,下詔命 依貞觀為定。儀鳳二年,詔並依《周禮》行事。自是禮司 益無憑準,每有大事,輒別制一儀,援古附今,臨時專 定。貞觀、顯慶二禮,亦皆施行。武太后時,以禮官不甚 詳明,特詔國子司業韋叔夏、率更令祝欽明每加刊 定。叔夏卒後,給事中唐紹專知禮儀。紹博學,詳練舊 事,議者以為稱職。開元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巖上疏, 請改撰《禮記》,削去舊文,編以今事。集賢院學士張說 奏曰:「《禮記》,漢朝所編,遂為歷代不刊之典,去聖久遠, 恐難改易。但今之《五禮儀注》,已兩度增修,頗有不同, 或未折衷。請學士等更討論古今,刪改行用,制定之。」 於是令徐堅、李銳、施敬本等撿撰歷年,其功不就。銳 卒,蕭嵩代為集賢院學士,始奏起居舍人王仲丘修 之。二十年九月,新禮成,凡百五十卷,是為《大唐開元 禮》。於戲!百代之損益,三變而著明酌乎文質,懸諸日 月,可謂盛矣。《通典》之所纂集,或泛存沿革,或博採異 同,將以振端末,備顧問者也,烏禮意之能建乎?但前 古以來,凡執禮者,必以吉凶、軍賓、嘉為次。今則以嘉 賓次吉,軍凶後賓,庶乎義類相從,終始無黷云爾。

《代鄭相公請刪定施行六典開元禮狀》

呂溫

臣聞「化人成俗,莫大於禮儀;垂統建中,必資於制度。 然而忠敬有弊,質文異數,群儒之得失蜂起,歷代之 沿革絲棼。或榮古而陋今,名實交喪;或違經而便事, 本末相忘。或煩雜以為詳,或闊略而為要,未聞折衷, 以葉通。方國家與天惟新,改物視聽。太宗拯焚溺之 餘,粗立統紀;元宗承富庶之後,方暇論思。爰敕宰臣」, 將明睿旨,集英賢於別殿,考古訓於祕文。以論材審 官之法,作《大唐六典》十卷;以道德齊禮之力,作《開元 新禮》一百五十卷。網羅遺逸,芟翦奇邪,亙百代以旁 通,立一王之定制。草奏三復,祇令宣示中外;星周六 紀,未有明詔施行。遂使祭、喪、冠、婚,家猶異禮;等威名 分官靡成規。不時裁正,貽弊方遠。伏惟睿聖文武皇 帝陛下恢纂鴻業,升於大猷,雷霆奮有截之威,日月 廓無私之照。三叛就戮,四夷來賓,牛馬放於農郊,兵 革藏於武庫。嚴禋上帝,祗受鴻名,惟懷永圖,不自滿 假。昧爽聽政,子夜觀書,處成功而弗休,率至理若不 及。每懷經始,則知《貞觀》之難;言念持盈,思復《開元》之 盛。臣謬忝密務,兼掌圖籍。無能輔弼,已負於恩私;有 所建明,莫先於典禮。伏見前件《開元禮》、六典等,聖朝 所制,鬱而未用。奉揚遺美,允屬欽明。然或損益之間, 討論未盡,或弛張之際,宜稱不同。將貽永代之規,必 俟不刊之妙。臣請於常參官內選學藝優深,理識通 遠者三五人,就集賢院各盡異同,量加刪定。然後敢 塵睿覽,特降德音,明下有司,著為𢘆式。如此則職官 有制,將興濟濟之詩;風俗大同,坐致熙熙之詠。見可 而獻,知無不為。輒瀆宸嚴,伏增殞越。謹狀。

《忠敬質文損益策》
白居易

問:「忠敬質文,百代循環之教也。五帝何為而不用?三 王何故而相承?將時有同異耶?道有優劣耶?又三代 之際,損益不同,所祖三才,其義安在?豈除舊布新,務 於相反相異乎?復扶衰救弊,其道不得不然乎?又國 家祖述五帝,憲章三王,質文忠敬,大備於今,而尚人 鮮樸而忠,俗多利而巧。欲救斯弊,其道如何?」

臣聞步驟殊時,質文異制,五帝以道化,三王以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