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5 (1700-1725).djvu/12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馭群臣,八統馭萬民,而賞無不慶,刑無不威,遠無不

至,邇無不服,《傅說》所謂「奉若天道,建邦設都,樹后王 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逸豫,惟以亂民。」武王所謂 「亶聰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所謂「天降下民,作之 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箕子所謂「皇建 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於汝 極」,「錫汝保極」,《董子》所謂「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 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者,正謂此 也。何謂六寢?《六宮》?曰:「王大寢一,小寢五。大寢聽政故, 向明而治,故在前;小寢,釋服燕息也,故在後。其小寢, 一寢在中,四寢在於四角,春居東北,夏居東南,秋居 西南,冬居西北。土王之月居中。后之六宮,正宮在前, 五宮在後,其寢如王之五寢。」何謂三朝、五門?曰王宮 之外門,一曰皋門,二曰雉門,三曰庫門,四曰應門,五 曰路門。其朝在雉門之外者曰外朝,在路門之外者 曰治朝。路寢之廷曰內朝。外朝之法,朝士掌之。左九 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後。右九棘,公侯伯子男 位焉,群吏在其後。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長眾庶在其 後。左嘉石,平罷民焉;右肺「石達窮民焉。」「何謂貨賄?」曰: 「有《太府》以受其貨賄之入。關市之賦以待王之膳服, 邦中之賦以待賓客,四郊之賦以待稍秣,家削之賦 以待匪頒;邦甸之賦以待工事;邦縣之賦以待幣帛, 邦都之賦以待宗祭,山澤之賦以待喪紀,幣餘之賦 以待賜予。凡邦國之貢以待予用;凡萬民之貢以充 府庫;凡式」貢之餘財,以供玩好之用。而金玉玩好,玉 府掌之。良兵良器,內府掌之。王后、世子衣服之用,則 外府掌之。

《禮總序》
章俊卿

諸史禮志,多按《虞書》「五禮」,以吉、凶、軍、賓、嘉為次第。然 伯夷所典三禮,即天、地、人是也。蓋有天地而後有人, 有祖考而後有身,故人之心必先敬乎神祇,而身之 居必先營乎寢廟。下而匹夫莫不皆然,而況於天子 之尊,王公之貴乎?今所編次,自郊廟始,而後及於朝 廷鄉黨,概以三禮為宗,所謂五禮皆在其中矣。若夫 歷代三禮圖。其詳已見《藝文志》抄。《禮類》所謂細而節 目者也。既有司存。不復按圖而為之辨。

《歷代禮》
前人

四官各垂法,而《禮》獨不著於象魏;四官各有司,而《禮》 獨名以宗伯;六官各有職,而其書獨謂之《周禮》。禮之 為用大矣哉!彌綸天地,經緯陰陽,藏之人心,著之天 下,不可以一官名,不可以一事著,蓋無一而非禮也。 三禮之典,五禮「三庸」,在唐虞尚矣。夏商以來,文獻不 足,至於成周,經制大備,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事為之 制,曲為之防,至纖悉也。故魯用《周禮》,識者謂以其為 未可動。秦未能用《周禮》,詩人謂「無以固其國」,夫何後 世不知此哉?叔孫通定漢儀,沿習秦典,不能致魯,兩 生固不足恨怪切通所制禮書凡二十篇,所制刑書 凡十八篇,於刑為詳,於禮為略,彼所職何事,而顧為 此耶?大抵漢人輕禮重刑,定律以丞相而主禮,則以 奉常。刑書藏於理官,《禮書》亦錄於理官。其輕重之心, 於此可見。通之為此也,意其有所觀望而為之也。后 蒼所記,徒顯學校之闕;曹褒所定,反雜讖緯之言。習 《儀禮》者徒善為容,談《曲禮》者指為拘曲。彼將視禮為 何物,而賈誼、仲舒、王吉、劉向之徒,亦徒為之嘆息焉 耳。在漢則然,則夫黃初之裁定朝儀,太始之削除乖 繆,梁之裁成大典,隋之著為五禮,亦有不足論也。唐 之太宗,慨慕古典《周禮》之書,拳拳於乙夜之讀,而約 之以禮,有魏徵存焉。而房、杜諸人,以河汾一流,派禮 樂之問,汗浹無對,使一代之典,遂為闕文。雖曰《貞觀 禮書》凡一百三十八篇,要之皆元齡所定,未免率意 為之也。於後有《顯慶禮》,有《開元禮》,有《郊祀錄》《禮同新 儀》《曲臺新禮》。然求之野者不知何人,而聚訟之議,亦 徒自為同異而已。嘗觀唐有孫昌嗣者,發憤行冠禮, 薦笏外庭,而為曳笏卻立者之所笑,天下不以非鄭 尹而快孫子焉。烏乎其冠禮也,而唐人不能知,何有 於三千三百之儀焉?宋朝宗工鉅儒,講明理學,《三禮 圖》已進於聶崇義矣,而祥道《禮書》,思參用焉。《開寶通 禮》既上於劉溫叟矣,而盧多遜之義亦兼取焉。《分門 禮選》作於邢昺,《禮閣新編》作於王皞,《太常新禮》《慶曆 禮儀》作於賈昌朝。宜詳而詳,則歐陽等參稽歷代因 革可也;宜略而略,則沈括等獨上明堂祫享禮可也。 雖然,此特其文耳,文不足以盡禮,或者觀之所施焉。 郊祀,廢典也,而行於建隆;籍田,曠儀也,而行於端拱; 明堂亦希闊之舉也,而行於皇祐;朝會有禮,以十五 條彈其失儀;婚姻有禮,而以五禮存其名數。皇乎哉! 掃漢、唐之舊儀,而去成周之成法,於茲可見矣。《記》曰: 「禮儀威儀,待人而行。」誠非虛言哉!

《三代忠質文》
前人

謂三代所尚之政不同者,誰與漢儒之說也?董仲舒 曰:「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所繼之政,當用此也。漢繼 大亂之後,宜少損周之文,用夏之忠。」司馬遷亦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