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5 (1700-1725).djvu/15

此页尚未校对

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禮以 樂之。哀樂之分,皆以禮終。樂也者,聖人之所以樂也, 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 教焉。

陳注《一獻之禮》,士之饗禮,惟一獻也。綴,止也。大事,死喪之事也。大福,吉慶之事也。以大福對大事而言,則大事為禍矣。哀樂皆以禮終,則不至於過哀過樂矣。此章言禮處多,而末亦云「樂」者,明禮樂非二用也。

「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樂》樂其所自生,《禮》反其所 自始。《樂》章德,禮報情,反始也。

陳注朱子曰:「和順積諸中,英華發於外,便是章著其內之德。」馬氏曰:「樂由陽來,陽散其文而以生育為功,故樂主於施。禮由陰作,陰斂其質而以反朴為事,故禮主於報。舜生於紹堯而施及於天下,故作《大韶》;武王生於武功而施及於天下,故作《大武》。此樂其所自生也。萬物本乎天,故先王以郊,明天之道;人本乎祖,故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此反其所自始也。應氏曰:「樂有發達動盪之和,宣播而出於外,一出而不可反,故曰施。禮有交際酬答之文,反復而還於內,故曰報。《韶》《濩》《夏》《武》皆章德而導和,祭、享、朝、聘,皆報情而反始。所謂反者,有收斂之節也。」

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

陳注劉氏曰:「人情感物無常,固多變;然既發於聲音而為樂,則其哀樂一定而不可變矣;事理隨時有異,固多易也;然既著之節文而為禮,則其威儀一定而不可易矣。惟其不可變,故使人佚能思初,安能惟始,和順道德而純然罔間,所謂統同也;惟其不可易,故使人親疏有序,貴賤有等,謹審節文而截然不亂,所謂辨」異也。此《禮樂》之說,所以管攝乎人情也。

「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禮》《樂》偩天 地之情,達神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 體,領父子君臣之節。

陳注劉氏曰:人情理同而氣異,同則本一,異則變多。樂以統同,故可使人窮其本之同,而知其變之異。人情理微而欲危,微則誠隱,危則偽生。《禮》以辨異,故可使人去其欲之偽而著其理之誠也。「窮本知變」者,感通之自然,故曰「情。」「著誠去偽」者,修為之當然,故曰「經。」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

陳注《大人舉禮樂》,言聖人在天子之位而制禮作樂也。《天地將為昭焉》,言將以禮樂而昭宣天地化育之道也。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 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 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 致樂以治心者也。」

陳注致,謂研窮其理也。樂由中出,故以治心言之。子諒從朱子說,讀為慈良。樂之感化人心,至於天而且神,可以識窮本知變之妙矣。

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 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 之心入之矣。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 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 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煇動於 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致 禮樂之道」,舉而措之,天下無難矣。

陳注動於內,則能治心矣;動於外,則能治躬矣。極和極順,則無斯須之不和不順矣。所以感人動物,其效如此。「德以煇言」,乃英華發外之驗。理發諸外,是動容周旋之中。《禮》,君子極致禮樂之道,其於治天下乎何有!

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故禮主其 減,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 文。禮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而 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 反,其義一也。

陳注馬氏曰:「以體言之,禮減樂盈;以用言之,禮進樂反。樂動於內,故其體主盈,蓋樂由中出,而為人心之所喜;禮動於外,故其體主減,蓋禮自外作,而疑先王有以強世也。禮主減,故勉而作之,而以進為文;樂主盈,故反而抑之,而以反為文。故七介以相見,不然則已愨;三辭三讓而至,不然則已蹙。一獻之禮,而賓主百拜,『日莫人倦』」,而齊莊正齊,此皆勉而進之者也。「進旅」「退旅」,以示其和;「弦匏笙簧」,「會守」「拊鼓」,以示其統;治亂則以相,訊疾則以「雅」,作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