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5 (1700-1725).djvu/17

此页尚未校对

禮也。「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陳注夙,早也。基,始也。宥,寬也。密,寧也。《周頌·昊天有成命篇》,言文王武王夙夜憂勤,以肇基天命,惟務行寬靜之政以安民。夫子以喻無聲之樂者,言人君政善則民心自然喜悅,不在於鐘鼓管絃之聲也。逮逮,詩作棣棣,盛也。選,擇也。《邶風·柏舟》之篇,言仁人威儀之盛自有常度,不必有所選擇,初不待因物以行禮而後可見,故以喻無體之禮也。「手行」為匍,伏地為匐。《邶風谷風》之篇。言凡人有死喪之禍,必汲汲然往救助之。此非為有服屬之親,特周救其急耳,故以喻無服之喪也。

子夏曰:「言則大矣,美矣盛矣!言盡於此而已乎?」孔子 曰:「何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猶有五起焉。」子夏曰: 「何如?」孔子曰:「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 遲;無服之喪,內恕孔悲。無聲之樂,氣志既得;無體之 禮,威儀翼翼;無服之喪,施及四國。無聲之樂,氣志既 從;無體之禮,上下和同;無服之喪,以畜萬邦;無聲之」 樂,日聞四方。無體之禮,日就月將。無服之喪,純德孔 明。無聲之樂,氣志既起。無體之禮,施及四海。無服之 喪,施於孫子。

陳注方氏曰:「『無聲之樂,始之以氣志。不違』者,言內無所戾也。無所戾則無所失,故繼之以氣志;既得不違於身,則人亦與之,故繼之以氣志。既從人從之則聲聞於外,故繼之以日聞四方;日聞不已,則方興而未艾,故繼之以氣志。既起無體之禮,始之以威儀。遲遲者,言緩而不迫也。緩或失之於怠,故繼之以威儀翼翼。威」儀得中則無乖離之心,故繼之以「上下和同。」和同而無乖離,則久而愈大,故繼之以日就月將。愈大,則不特施於近而可以及乎遠,故終之以「施及四海。」《無服之喪》,始之以「內恕孔悲」者,言其以仁存心也。仁者愛人,故繼之以「施及四國。」以仁及人則所養者眾,故繼之以以畜萬邦。所養者眾,則其德發揚於外,故繼之以「純德」《孔明》。德既發揚於外,則澤足以被於後世,故終之以「施於孫子。」其序如此,謂之五起,不亦宜乎。

大戴禮

《主言》

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 說,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明主篤行三至,故天下 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 可得而用也。」曾子曰:「敢問何謂也?」孔子曰:「昔者明主 以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數;既知其 數,又知其所在。明主因天下之爵,以尊天下之士,此」 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 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天下之士說則 天下之明譽興。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

淮南子

《汜論訓》

古之制,婚禮不稱主人。舜不告而娶,非禮也。立子以 長,文王舍伯邑考而用武王,非制也。《禮》,三十而娶,文 王十五而生武王,非法也。夏后氏殯於阼階之上,殷 人殯於兩楹之間,周人殯於西階之上,此禮之不同 者也。有虞氏用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用槨,周人牆 置翣。此葬之不同者也。夏后氏祭於闇,殷人祭於陽, 「周人祭於日出以朝。此祭之不同者也。堯《大章》,舜《九 韶》,禹《大夏》,湯《大濩》,周《武象》」,此樂之不同者也。故五帝 異道而德覆天下,三王殊事而名施後世,此皆因時 變而制禮樂者。譬猶師曠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 者,無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故通於禮樂之情者能 作音,有本,主於中而以知矩渕之所周者也。魯昭公 有慈母而愛之,死為之練冠,故有慈母之服。陽侯殺 蓼侯而竊其夫人,故大饗廢夫人之禮。先王之制,不 宜則廢之,末世之事,善則著之,是故禮樂未始有常 也,故聖人制禮樂,而不制於禮樂。

《詮言訓》

《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簡不可以合眾。《大樂》必易,大禮 必簡。易故能天,簡故能地。《大樂》無怨,《大禮》不責,四海 之內莫不繫統,故能帝也。

春秋繁露

《楚莊王》

「《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是故雖有巧手,弗修規矩,不 能正方圓;雖有察耳,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雖有知 心,不覺先王,不能平天下。」然則先王之遺道,亦天下 之規矩六律已。故聖者法天,賢者法聖,此其大數也。 得大數而治,失大數而亂,此治亂之分也。所聞天下 無二道,故聖人異治同理也。古今通達,故先賢傳其 法於後世也。《春秋》之於世事也,善復古,譏易常,欲其 法先王也。然而介以一言曰:「王者必改制。」自僻者得 此以為辭曰:古苟可循,先王之道,何莫相因?世迷是 聞,以疑正道而信邪言,甚可患也。答之曰:「人有聞諸 侯之君射《貍首》之樂者,於是自斷《貍首》,縣而射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