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5 (1700-1725).djvu/30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四卷目錄

 禮樂總部藝文

  禮樂志序          漢書

  禮樂志序          唐書

  議禮樂          白居易

  議沿革禮樂         前人

  禮樂論         宋王安石

  聖人並用三代禮樂賦     田錫

  禮樂志序          元史

  成王賜伯禽天子禮樂辨  明王世貞

 禮樂總部選句

 禮樂總部紀事

 禮樂總部雜錄

 禮樂總部外編

禮儀典第四卷

禮樂總部藝文

《禮樂志序》
漢·書

「《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治身者斯須忘禮, 則暴嫚入之矣;為國者一朝失禮,則荒亂及之矣。人 函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天稟其性而不 能節也,聖人能為之節而不能絕也。故象天地而制 禮樂,所以通神明,立人倫,正情性,節萬事者也。人性 有男女之情,妬忌之別,為制婚姻之禮;有交接長幼 之序,為制鄉飲之禮;有哀死思遠之情,為制喪祭之 禮;有尊尊敬上之心,為制朝覲之禮;哀有哭踊之節, 樂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誠,邪人足以防其失。 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鄉飲 之禮廢,則長幼之序亂,而爭鬥之獄蕃;喪祭之禮廢, 則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眾;朝」聘之禮廢,則君 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漸起。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 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 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樂以治內而為同,禮以修外而為異。同則和親,異則 畏敬。和親則無怨,畏敬則不爭。「揖讓而天下治」者,禮 樂之謂也。二者並行,合為一體,畏敬之意難見,則著 之於享獻辭受,登降跪拜,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 詩歌詠言鐘石管弦,蓋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財賄,美 其歡心而不流其聲音,故孔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 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此禮樂之本也。故曰:知 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 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禮樂志序》
唐·書

「由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達於天下;由三代而 下,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虛名。」古者宮室車輿以為居, 衣裳冕弁以為服,尊爵俎豆以為器,金石絲竹以為 樂,以適郊廟,以臨朝廷,以事神而治民。其歲時聚會 以為朝覲、聘問,歡欣交接以為射鄉、食饗,合眾興事 以為師田學校,下至里閭田畝,吉凶哀樂,凡民之事, 莫不一出於禮,由之以教其民為孝慈、友悌、忠信、仁 義者,常不出於居處動作衣服飲食之間,蓋其朝夕 從事者無非乎此也。此所謂治出於一,而禮樂達天 下,使天下安習而行之,不知所以遷善遠罪而成俗 也。及三代已亡,遭秦變古,後之有天下者,自天子百 官名號位序,國家制度,宮車服器一切用秦。其間雖 有欲治之君,思所改作,不能超然遠復三代之上,而 牽其時俗,稍即以損益,大抵安於苟簡而已。其朝夕 從事,則以簿書獄訟兵食為急,曰「此為政也,所以治 民。」至於三代,禮樂,具其名物而藏於有司,出而用之 郊廟朝廷,曰「此為禮也,所以教民。」此所謂治出於二, 而禮樂為虛名。故自漢以來,史官所記事物名數,降 登、揖讓、拜俛、伏興之節,皆有司之事爾,所謂禮之末 節也。然用之郊廟、朝廷,自搢紳大夫從事其間者,皆 莫能曉習,而天下之人至於老死,未嘗見也。況欲識 禮樂之盛,曉然諭其意而被其教,化以成俗乎?嗚呼! 習其器而不知其意,忘其本而存其末,所謂朝、覲、聘、 問、射、「鄉、食、饗、師、田、學、校、冠、婚、喪、葬之禮,存者幾何?」

《議禮樂》
白居易

問:「禮樂並用,其義安在?禮樂共理,其效何徵?禮之崩 也,何方以救之乎?樂之壞也,何術以濟之乎?」

臣聞序人倫,安家國,莫先於禮;和人神,移風俗,莫上 於樂。二者所以並天地,參陰陽,廢一不可也。何則?禮 者,納人於別而不能和也;樂者,致人於和而不能別 也。必待禮以濟樂,樂以濟禮,然後和而無怨,別而不 爭,是以先王並建而用之,故理天下如指諸掌耳。《志》 曰:「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故前代有亂亡 者,由不能知之也;有知而危敗者,由不能行之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