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5 (1700-1725).djvu/3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不動之時有先動焉。聖人之門,惟顏子可以當斯語

矣。是故非耳以為聰而不知所以聰者,不足以盡天 下之聽;非目以為明而不知所以明者,不足以盡天 下之視。聰明者,耳目之所能為,而所以聰明者,非耳 目之所能為也。是故待鐘鼓而後樂者,非深於樂者 也;待玉帛而後恭者,非深於禮者也。蕢桴土鼓,而樂 之道備矣。燔黍捭豚,污尊杯飲,禮既備矣。然大裘無 文,大輅無飾,聖人獨以其事之所貴者,何也?所以明 禮樂之本也。故曰:禮之近人情,非其至者也。曾《子謂 孟敬子》:「君子之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 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 有司存。」觀此言也,曾子而不知道也則可;使曾子而 為知道,則道不違乎言貌辭氣之間,何待於外哉!是 故古之人,目擊而道已存,不言而意已傳,不賞而人 自勸,不罰而人自畏,莫不由此也。是故先王之道,可 以傳諸言,效諸行者,皆其法度刑政,而非神明之用 也。《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 乎德行。」去情卻欲而神明生矣,修神致明而物自成 矣。是故君子之道鮮矣。齊明其心,清明其德,則天地 之間所有之物皆自至矣。君子之守至約而其至也 廣;其取至近而其應也遠。《易》曰:「擬之而後言,議之而 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變化之應,天人之極致也。是 以《書》言天人之道,莫大於洪範之言;天人之道,莫大 於貌言視聽思。大哉聖人獨見之理,傳心之言乎!儲 精晦息而通神明,君子之所不至者三:不失色於人, 不失口於人,不失足於人。不失色者,容貌精也;不失 口者,語默精也;不失足者,行止精也。君子之道也,語 其大則天地不足容也,語其小則不見秋毫之末,語 其強則天下莫能敵也,語其約則不能致傳記。聖人 之遺言曰:「《大禮》與天地同節,《大樂》與天地同和。」蓋言 性也。大禮,性之中,大樂,性之和。中和之情,通乎神明, 故聖人儲精九重,儀鳳凰,修五事而關陰陽,是天地 位而三光明,四時行而萬物和。《詩》曰:「鶴鳴於九皋,聲 聞於天。」故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充塞乎天地 之間。」楊子曰:「貌、言、視、聽、思,性所有,潛天而天,潛地而 地也。」嗚呼!禮樂之意不傳久矣,天下之言養生修性 者,歸於浮屠老子而已。浮屠老子之說行,而天下為 禮樂者,獨以順流俗「而已。」夫使天下之人,驅禮樂之 文,以順流俗為事,欲成治其國家者,此梁晉之君所 以取敗之禍也。然而世非知之也者,何耶?特禮樂之 意,大而難知,《老子》之言,近而易輕。聖人之道得諸己, 從容人事之間,而不離其類焉。浮屠直空虛窮苦,絕 山林之間,然後足以善其身而已。由是觀之,聖人之 與釋、老,其遠近難易可知也。是故賞與古人同而勸 不同,罰與古人同而威不同,仁與古人同而愛不同, 智與古人同而識不同,言與古人同而信不同。同者 道也,不同者心也。《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昔宓子 賤為單父宰,而單父之人化焉。今王公大人有堯、舜、 伊尹之勢,而無子賤一邑之功者,得非學術素淺而 道未明歟?夫天下之人,非不勇為聖人之道。為聖人 之道者,時務速售諸人,以為進取之階。今夫進取之 道,譬諸鉤索物耳,幸而多得其數,則行為王公大人。 若不幸而少得其數,則裂縫掖之衣為商賈矣。由是 觀之,王公大人同商賈之得志者也,此之謂學術淺 而道不明。由此觀之,得志而居人之上,復治聖人之 道而不捨焉,幾人矣。內而好愛之容蠱其欲,外有便 嬖之諛驕其志,向之所能者日已忘矣,今之所好者 日已至矣。孔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又 曰:「吾見其進,未見其止也。」夫顏子之所學者,非世人 之所學。不遷怒者求諸己;不貳過者,見不善之端而 止之也。世人之所謂退,顏子之所謂進也;人之所謂 益,顏子之所謂損也。《易》曰:「損先難而後獲。」顏子之謂 也。「耳損於聲,目損於色,口損於言,身損於動」,非先難 歟?及其至也,耳無不聞,目無不見,言無不信,動無不 服,非後得歟?是故君子之學,始如愚人焉,如童蒙焉。 及其至也,天地不足大,人物不足多,鬼神不足為隱, 諸子之支離不足惑也。是故天之高也,日月星辰,陰 陽之氣,可端策而數也;地至大也,山川丘陵,萬物之 形,人之常產,可指籍而定也。是故星曆之數,天地之 法,人物之所,皆前世致精好學聖人者之所建也。後 世之人,守其成法,而安能知其始焉?《傳》曰:「百工之事, 皆聖人作。」此之謂也。故古之人言道者莫先於天地, 言天地者莫先乎身,言身者莫先乎性,言性者莫先 乎精。精者,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厚,聖人所以配之。 故御人莫不盡能,而造父獨得之,非車馬不同,造父 精之也;射人莫不盡能,而羿獨得之,非弓矢之不同, 羿精之也。今之人與古之人一也,然而用之則二也。 造父用之以為御,羿用之以為射,盜蹠用之以為賊。

《聖人並用三代禮樂賦》
田錫

「吾皇帝膺運承乾,惟師古以為先,化邦家而輯睦,因 禮樂以昭宣。雖三代令王,稽沿革而殊矣;而千齡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