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5 (1700-1725).djvu/5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按《宋史田敏傳》,後唐天成初,敏以詳明典禮兼太常

博士,奉詔與太常卿劉嶽,博士段顒、路航、李居浣、陳 觀等刪定唐鄭餘慶《書儀》。

後周

世宗顯德五年敕竇儼集通禮

按《五代史世宗本紀》,顯德五年十一月庚戌,作《通禮》。 按《玉海》,顯德五年,敕竇儼集《通禮》。儼上言:「禮者,太一 之紀,品物之宗。自五帝之後,三代以來,損益因革,咸 有憲章。越在唐室,程軌量,昭采物,則有《開元禮》在紀; 先後,明得失,則有《通典》在錄。一代之事,包五禮之儀, 比類相從,討尋不紊,則有會要在三者,經國之大典」 也。梁朝之後,戎祀朝會,多於市廛草定儀注,前代矛 盾,率多秕粺。請依《唐會要》門類,上自五帝,迄於聖朝, 悉命編次《開元禮》《通典》之書,包綜於內,名曰《大周通 禮》,俾禮院掌之。

《遼禮》參用《漢儀》,多仍其國俗。

按《遼史禮志》:「遼本朝鮮故壤,箕子八條之教,流風遺 俗,蓋有存者。自其上世,緣情制宜,隱然有尚質之風。 遙輦胡剌可汗制祭山儀,蘇可汗制琴瑟儀,阻午可 汗制柴冊再生儀,其情樸,其用儉。敬天恤災,施惠本 孝,出於悃忱,殆有得於膠瑟聚訟之表者。太宗克晉, 稍用漢禮。」今國史院有金陳大任《遼禮儀志》,皆其國 俗之故。又有《遼朝雜禮》,漢儀為多。別得宣文閣所藏 《耶律儼志》,視大任為加詳。

太祖建隆二年聶崇義上重集三禮圖詔詳定之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禮志》,「五代之衰亂甚矣, 其禮文儀注,往往多草創,不能備一代之典。宋太祖 興兵,間受周禪,收攬權綱,一以法度振起故弊。即位 之明年,因太常博士聶崇義上《重集三禮圖》,詔太子 詹事尹拙集儒學之士詳定之。」按《聶崇義傳》,「周世 宗詔崇義參定郊廟祭玉,又詔翰林學士竇儼統領 之,崇」義因取《三禮圖》再加考正。建隆三年四月,表上 之,儼為序。太祖覽而嘉之,詔曰:「禮器、禮圖,相承傳用, 寖歷年祀,寧免差違。聶崇義興事國庠,服膺儒業,討 尋故實,刊正疑訛,奉職效官,有足嘉者,崇義宜量與 酬獎。所進《三禮圖》,宜令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學三五 人,更同參議,所冀精詳,苟有異同,善為商」確。五月,賜 崇義紫袍、犀帶、銀器、繒帛以獎之。拙多所駁正,崇義 復引經以釋之,悉以下工部尚書竇儀,俾之裁定。儀 上奏曰:「伏以聖人制禮,垂之無窮,儒者據經,所傳或 異。年祀寖遠,圖繪缺然,踳駮彌深,丹青靡據。聶崇義 研求師說,耽味《禮經》,較於舊圖,良有新意。尹拙爰承 制旨,能罄所聞。尹拙駁義及聶崇義《答義》各四卷,臣 再加詳閱,隨而裁置,率用增損,列於注釋,共分為十 五卷以聞。」詔頒行之。

開寶四年五月命御史中丞劉溫叟等撰開寶通禮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禮志開寶中四方漸平

民稍休息。乃命御史中丞劉溫叟、中書舍人李昉、兵 部員外郎知制誥盧多遜、左司員外郎知制誥扈蒙、 太子詹事楊昭儉、左補闕賈黃中、司勳員外郎和峴、 太子中舍陳鄂,撰《開寶通禮》二百卷,本唐《開元禮》而 損益之。既又定《通禮義纂》一百卷。

按《通志》:開寶四年,上謂國家沿革制度多以開元為 據,然今有所未備,乃命撰《通禮》,至是成,六月丙子上 之。

按《玉海》:「開寶四年五月,命中丞劉溫叟、中書舍人李 昉、知制誥盧多遜、扈蒙、詹事楊昭儉、補闕賈黃中、司 勳郎和峴、中舍陳鄂,以本朝沿革制度,損益《開元禮》 為之。劉溫叟卒,又以知制誥張澹參其事。其年六月 丙子,書成,上之。凡二百卷,目錄二卷,號曰《開寶通禮》, 藏於書府。」

開寶六年,行《開寶通禮》,又詔改鄉貢《開元禮》科為《鄉 貢通禮》。

按:《宋史太祖本紀》:「開寶六年十二月丙午,前中書舍 人、參知政事盧多遜,起復視事,行開寶通禮。」

按,《長編》:《通禮》二百卷,六年四月辛丑,與義纂同上。 按《玉海》,「六年四月十八日辛丑,翰林學士盧多遜又 上新修《開寶通禮義纂》百卷,詔付禮院。其禮部先有 鄉貢《開元禮》一科,自今宜改稱《鄉貢通禮》,逐年考試, 並以新本出題。」

太宗淳化四年學士李宗諤上國朝新制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淳化四年十月戊 辰,賜學士李宗諤宴。上曰:「翰林清華之地,卿父子為 之,必周知故事。」宗諤嘗著《翰林雜記》、國朝新制,翌日 上之,手詔褒答。

真宗咸平六年詔增損閣門儀式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會要》,咸平六年十一月, 於長春殿面奉聖旨,「閣門儀式,若全依典故,恐難遵 行。且約見行儀式,重加增損,令各分類例,共成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