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5 (1700-1725).djvu/92

此页尚未校对

但席地則體恭,可以拜伏。今坐椅卓,至有坐到起不 識動者,主人始親一酌,已是非常之敬,蓋後世一切 取便安也。

禮文參較,是非去取,不待已自了當。蓋禮者理也,須 是學窮理。「禮則所以行其義,知理則能制禮,然則禮 出於理之後。」今在上者未能窮,則在後者烏能盡?今 《禮》文殘缺,須是先求得禮之意,然後觀禮。合此禮者 即是聖人之制,不合者即是諸儒添入,可以去取。今 學者所以宜先觀禮者,類聚一處,他日得理,以意參 較。

《禮》但去其不可者,其他取力能為之者。

《大凡禮》,不可大段駭俗,不知者以為怪且難之,甚者 至於怒之疾之。故禮亦當於有漸,於不可知者少行 之,已為多矣。但不出戶庭親行之可也。毋強其人為 之,己德性充實,人自化矣,「正己而物正」也。

朱子曰:「天敘有典,敕吾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 五禮五庸哉。」這個典禮,自是天理之當然,欠他一毫 不得,添他一毫不得。惟是聖人之心與天合一,故行 出這禮,無一不與天合,其間曲折厚薄淺深,莫不恰 好,這都不是聖人白撰出,都是天理決定合著如此。 後之人此心未得似聖人之心,只是將聖人已行底 聖人所傳於後世底,依這樣子做,做得合時,便是「合 天理之自然。」

禮即理也,但謂之理,則疑若未有形跡之可言,制而 為禮,則有品節文章之可見矣。人事如五者,固皆可 見其大概之所宜然,到禮上方見其威儀法則之詳 也。

問:「冠昏之禮,如欲行之,當須使冠昏之人易曉其言, 乃為有益。如『三加之辭,出門之戒,若只以古語告之, 彼將謂何』?」曰:「『只以今之俗語告之,使之易曉,乃佳。 禮時為大。古禮如此零碎繁冗,今豈可行?亦且得隨 時裁損爾。孔子從先進』,恐已有此意。」或曰:「禮之所以 亡,正以其太繁而難行耳。」曰:「然。」

古人於禮,直如今人相揖相似,終日周回於其間,自 然使人有感他處。後世安得如此!

聖人有作古禮,未必盡用,須別有個措置,視許多瑣 細制度,皆若具文,且是要理會大本大原。曾子臨死, 丁寧說:「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 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 司存」上許多,正是大本大原。如今所理會許多,正是 籩豆之事。曾子臨死,教人去不要理會這個。「夫子焉 不學,而亦何嘗師之有」,非是孔子如何盡做這事。到 孟子,已是不說到細碎上,只說「諸侯之禮,吾未之學 也,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 子達於庶人」,這三項便是大本大原。

嘗見劉昭信云:「《禮》之趨、蹡、登降、揖、遜,皆須習,也是如 此。漢時如《大射》等禮,雖不行,卻依舊令人習,人自傳 得一般。今雖是不能行,亦須是立一科,令人習得,也 是一事。」

鶴山魏氏曰:「人生莫不有仁義之性,具乎其心,禮儀 三百,威儀三千,聖人所以合內外之道,而節文乎仁 義者也。」昔之教人者,必以是為先。

魯齋許氏曰:「凡天倫如父子、兄弟、夫婦、長幼,禮應如 法,不可妄意增損,簡易者略之,細密者過之,皆非也。 禮者人事之儀則,天理之節文,聖人之於儀則節文 乃所以當然者,不可易也。」

大學衍義補

禮儀之節

《易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臣按:此六經言禮之始,然《經》但言履而已,而說者乃以之為禮,何哉?朱熹曰:「辨上下、定民志也,是禮的意思,蓋莫高於天,而地最卑之處為澤,澤下而天上,上下之分如此懸絕,苟無辨焉則澤上於天矣。」 澤上於天則是上下易位,上下易位則反常而僭分,而民志不知所向而無定守矣,是以君子為治莫先於定天下之志,欲定其志,莫先於辨上下之分。辨上下之分,而不見於踐履之間,徒有其言不可也。是以定為品級,制為節文,截然有威而不可犯,秩然有儀而不可紊,此《履》所以為禮歟。

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臣按:《易》卦言禮始於《乾》,備於履,而所以履而為禮則在於大壯,蓋以嘉會所合者本於乾道之亨,乾天也,天行以健,震以動之,壯莫大焉。既壯而大,是以發強剛毅足以有執,齊莊中正足以有立,非禮弗履,而所履者動容周旋無不中禮,嘉其所會而合於乾道之亨矣。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禮?」僉曰:「伯夷!」帝曰:「俞,咨!伯! 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

臣按:禮之大者莫大於祭祀,祭祀之禮凡有三焉,所謂祀天神、享人鬼、祭地祇是也。帝舜命九官惟於百揆,秩宗咨於四岳,蓋百揆後世宰相之職,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