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5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其內或稱「其外。」 寡者不可多。多者不可寡,一惟歸之于稱。君子之行禮者,其可不之省察。而妄有所去取加損哉。

是故君子之行禮也,不可不慎也,眾之紀也,紀散而 眾亂。

臣按:禮所以防範人心、綱維世變,如綱之有紀然,紀散則綱之目無所維,禮散則人之心無所守,前篇言「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 者,此也。

「《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設之不當, 猶不備也。禮有大有小,有顯有微。大者不可損,小者 不可益,顯者不可揜,微者不可大也。

臣按:禮之在天也有自然之節文,其在人也有當然之儀則,故先王制之以為度數,亦有一定之理,如人身之有四肢百體,在上者不可移之下,在外者不可納之內,左不可遷之右,大不可減為小,禮之為禮亦若是而已矣,故曰「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謂之不成人。」

故《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未有入室而不由 戶者。

臣按:《經禮》謂禮之經常者,如冠、昏、喪、祭、朝聘、會同之類,《曲禮》謂禮之委曲者,如進退、升降、俯仰、揖遜之類,禮雖有三千二百之多,求其極致,一而已矣。一者何?敬是也,入室必由戶,行禮必由敬,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豈有行禮而不由敬者乎?

「《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

臣按:本謂人心之初,古謂禮制之初,禮之行也必反其本,求之於人心本然之初,不可任情而直行,必修其古,考夫先王制作之始,不可率意而妄為,反思其本,修舉夫古,則是不忘其初矣。

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苟無忠 信之人,則禮不虛道。」是以得其人之為貴也。

臣按:味有五而甘者其自然之味也,色有五而白者其自然之質也,甘則可以受五味之和,白則可以受五色之采,人之有是忠信猶味之甘、色之白也,有是忠信之質而後可以學禮。忠信者何?誠實之理也,人無誠實則虛偽矣,禮其可以虛偽為乎?是以人之欲行禮者必以誠實為主,而人君之任人以行禮,亦必用誠實之人也。

《郊特牲》曰:「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失其義,陳其數,祝史 之事也。故其數可陳也,其義難知也。知其義而敬守 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

臣按:《禮》有數、有義,數其事物之粗者,義則其精微之理也。先王盛時儀文具備,而凡一時掌文書、司贊祝之人,莫不知其登降、灌奠之節、俎豆、牲醴之數,特于禮之所以然與其所當然者有所不知耳。自秦廢禮之後,漢興不能復古,凡三代之儀文、器數一切掃地,所幸者經典尚存,古昔先王制作之義猶見於簡冊「之中耳。」 是以秦以前,數易陳而義則難知。漢以後,義猶可以討論,而數則有不能以盡考者矣。雖然,後有作者之聖,能本吾心之敬,而酌以先王之義,凡儀文有所闕略,一皆以義起之。因時制宜,以為一代之禮,而不徒事乎政治刑罰之末。本乎禮以治躬,主乎敬以行禮,而又立為定制,以貽子孫,使之世守而不替,其於《三代之治》,殆庶矣乎

《經解》曰:「禮之于正國也,猶衡之于輕重也,繩墨之于 曲直也,規矩之于方圓也。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 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圓。 君子審禮,不可誣以姦詐。」

臣按:《經》解此言,則知禮之為禮非獨以之辨上下、定民志,亦可用之以察人情、審事理,於凡天下之人情、事理,「或輕或重、或曲或直、或方而常、或圓而變,一以禮而正之,莫不各因其自然而得其所以然,而格之以當然之道」 ,雖有姦欺詐偽之術,無所施矣。

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 無方之民,敬讓之道也。故以奉宗廟則敬,以入朝廷 則貴賤有位,以處室家則父子親,兄弟和,以處鄉里 則長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此之謂也。

吳澂曰:「隆者其崇重之心,由者其踐行之跡,方猶法也,禮者敬讓之道也,人皆隆禮由禮,則凡奉宗廟者皆敬先入朝廷者皆敬貴,處室家者皆讓父兄,處鄉里者皆讓長老,敬讓之道達于宗廟、朝廷、家室、鄉里,故上為下之所敬讓而居上者不危,不危則安矣,民知君之當敬讓而為民者不亂,不亂則治矣,其安其」 治,皆由禮而然,故曰「莫善于禮。」 《記》者推言禮之功用,而引孔子之言以結之也。

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禮也;聘問之禮所以使 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 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婚姻之禮所以明男女 之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