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5 (1700-1725).djvu/98

此页尚未校对

者,可不以禮而為之本乎。

《坊記》:子云:「小人貧斯約,富斯驕,約斯盜,驕斯亂。」禮者, 因人之情而為節文,以為民坊者也。

臣按:《坊記》此章上文有曰:「君子之道譬則坊與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夫為之坊民猶踰之,故君子禮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而繼之以此坊」 之義,見前《經解》中,所謂君子之道即禮也。國之有禮猶水之有坊,坊以止水,因水之勢,禮以坊民,因民之情,民之情莫不好富而惡貧、好貴而惡賤,富與貴者必驕,驕必至於為亂;貧與賤者必約,約必至於為盜。此聖人既以禮為之大坊,節其過不及之情,俾其歸于中正之德。化不可入者,「有刑」 之法以坊之,使其有所忌憚而不至於淫心;無窮已者,「有命」 之理以坊之,使其知所分限而不極其欲。所以然者,無非因人之情而為節文之禮也。

《喪服四制》:「凡禮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 故謂之禮。」

臣按:先王制禮,其大體雖曰「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 ,而其大歸則在於順人情也。

禮儀之節

《春秋傳》:周內史過曰:「禮,國之幹也;敬,禮之輿也。不敬 則禮不行,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

孟獻子曰:「禮,身之幹也;敬,身之基也。」

孔穎達曰:「幹以樹本為喻,基以牆屋為喻。」

《劉子》曰:「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 如敦篤。」

《君子》曰:「讓,禮之主也。」又曰:「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讓 其下,小人農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禮而讒慝黜 遠,由不爭也,謂之懿德。」

叔向曰:「會朝,禮之經也;禮,政之輿也;政,身之守也。怠 禮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亂也。」

《杜預》曰:「政須禮而行,政存則身安。」

臣按:政之行以禮為輿,而禮之行又以敬為輿,不敬則怠于禮,怠禮則政不立而馴致于亂也。

子貢曰:「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將左右周旋俯仰,于 是乎取之,朝祀喪戎,于是乎觀之。」

臣按:春秋之時去先王之世不遠,一時論治者率本于禮,論禮者率本于敬讓,「敬也者禮之本也,讓也者禮之實也。存乎心者以敬,形於貌者以讓」 ,以此立義,以此為政,本乎恭敬之節,形為遜讓之風,此其所以安上治民而能長世也歟。

晉叔向曰:「忠信,禮之器也;卑讓,禮之宗也。」

臣按:魯昭公二年,叔弓如晉,因晉侯使郊勞而善于說辭,故叔向謂其知禮,且舉其所聞者如此,茲二言者蓋古語而叔向稱之也。

晉女叔齊曰:「《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 也。」

臣按:魯昭公如晉,自郊勞至于贈賄無失禮,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于禮乎?」 女叔齊對以魯侯焉知禮,且曰:「是儀也,不可謂禮」 ,蓋謂昭公自郊勞至於贈賄無有所失,乃揖遜進退之儀文耳,非禮也。禮之為禮以能保守其國家為本,以能推行其政令為節,所以然者,用以固結其民心,使之無失於我耳,今魯君政在臣下,有賢人而不能用,禍難且將及於身,而不知憂恤其所底止之地,顧惟屑屑於儀文之末,豈所謂禮乎?由是觀之,則禮之為禮,不在儀文之末可見矣。

孟僖子曰:「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

臣按:魯昭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之,苟能禮者從之,及其將死,召其大夫曰:「孔丘聖人之後也,我若獲沒,必屬二子于夫子,使事之而學禮焉。」 所謂「無禮無以立」 ,即孔子所以教其子伯魚者也。古之聖賢教子必以禮也如此,蓋以人之有禮如木之有幹也,木而無幹則不能生,人而無禮其何以立哉?

子,太叔引子產之言以答趙簡子曰:「夫禮,天之經也, 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 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 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民失其性,是故為禮以奉之。」 簡子曰:「甚哉,禮之大也!」對曰:「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 緯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 直以赴禮者,謂之「成人」,大不亦宜乎!

朱熹曰:「夫禮,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其下陳天明、地性之目,與其所以則之、因之之實,然後簡子贊之曰:『甚哉,禮之大也』!首尾通貫,節目詳備。」

真德秀曰:「上天用此五行以養人,五行之氣,入人口為五味,發見於目為五色,章徹於耳為五聲,味以養口,色以養目,聲以養耳,此三者雖復用以養人,人用不得過度,過度則為昏亂,使人失其常性,故須為禮以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