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9 (1700-1725).djvu/3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按《五代史漢高祖本紀》:「乾祐元年春正月乙卯,大赦,

改元。己未,更名暠。丁丑,皇帝崩于萬歲殿。」

隱帝乾祐元年冬十一月葬高祖于睿陵

按《五代史隱帝本紀》:魏王承訓,長而賢,高祖愛之,方 屬以為嗣。承訓薨,高祖不豫,悲哀疾劇,乃以承祐屬 諸將相。宰相蘇逢吉曰:「皇子承祐未封王,請亟封之。」 未及封而高祖崩,祕不發喪。乾祐元年二月辛巳,封 承祐周王。是日,皇帝即位于柩前。三月壬戌,竇貞固 為大行皇帝山陵使,吏部侍郎段希堯為副,太常卿 張昭為禮儀使,兵部侍郎盧價為鹵簿使,御史中丞 邊蔚為儀仗使。冬,十一月,壬申,葬「《睿文聖武昭》肅孝 皇帝于睿陵。」

乾祐三年冬十一月,帝崩。

按《五代史隱帝本紀》,乾祐三年「冬十一月丙子,殺楊 邠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皆滅 其族。郭威反。庚辰,義成軍節度使宋延渥叛附于威。 壬午,威犯封丘,泰寧軍節度使慕容彥超軍于七里 店。癸未,勞軍于北郊。甲申,勞軍于劉子陂。慕容彥超 及郭威戰,敗績,開封尹侯益叛降于威。郭允明反。乙」 酉,皇帝崩。

後周

太祖廣順元年葬漢隱帝于穎陵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不載。按《漢隱帝本紀》注:「周 廣順元年,葬之許州陽翟縣,號穎陵。」

世宗顯德元年春正月太祖崩夏四月葬嵩陵自太原遷淑妃楊氏祔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顯德元年春正月壬辰,皇帝 崩于滋德殿。按《世宗本紀》,顯德元年正月壬辰,太 祖崩,祕不發喪。丙申發喪,皇帝即位于柩前。二月丁 卯,馮道為大行皇帝山陵使,太常卿田敏為禮儀使, 兵部尚書張昭為鹵簿使,御史中丞張煦為儀仗使, 開封少尹權判府事王敏為橋道頓遞使。夏四月乙 卯,葬神聖文武恭肅孝皇帝于嵩陵。按《太祖淑妃 楊氏傳》,太祖方事漢高祖于太原。天福中,妃卒,遂葬 于太原之近郊。太祖即位,廣順元年九月,追冊為淑 妃。太祖崩,葬嵩陵。一后三妃皆當陪葬,而太原未克。 世宗詔有司營嵩陵之側,為虛墓以俟。顯德元年,世 宗已敗劉旻于高平,遂攻太原,太原閉壁被圍,乃遷 妃喪而葬之。

顯德三年秋七月,皇后崩。冬十月,葬懿陵。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顯德三年秋七月,皇后崩。「冬 十月辛酉,葬宣懿皇后于懿陵。」按《世宗宣懿皇后 符氏傳》:「世宗征淮,后以帝不宜親行,切諫止之,世宗 不聽,師久無功,遭大暑雨,后以憂成疾而崩。議者以 方用兵,請殺喪禮。于是百官朝臨于西宮,三日而釋 服,帝亦七日而釋葬于新鄭陵,曰懿陵。」

顯德六年夏六月,帝崩。冬十一月,葬慶陵。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顯德六年夏六月癸巳,皇帝 崩于滋德殿。按《恭帝本紀》,顯德六年六月癸巳,世 宗崩。甲午,皇帝即位于柩前。癸卯,范質為大行皇帝 山陵使,翰林學士竇儼為禮儀使,兵部尚書張昭為 鹵簿使,御史中丞邊歸讜為儀仗使,宣徽南院使判 開封府事昝居潤為橋道頓遞使。秋七月丁未,戶部 尚書李濤為山陵副使,度支郎中盧億為判官。冬十 一月壬寅,葬「《睿武孝文皇帝》于慶陵。」

太祖天顯元年秋七月帝崩于扶餘府

按《遼史太祖本紀》:天顯元年,「秋七月甲戌,次扶餘府。 上不豫,是夕大星隕于幄前。辛巳平旦,子城上見黃 龍繚繞,可長一里,光耀奪目,入于行宮,有紫黑氣蔽 天,踰日乃散。是日上崩,年五十五。」天贊三年,上所謂 「丙戌秋初必有歸處」,至是乃驗。壬午,皇后稱制,權決 軍國事。八月甲午,皇后奉梓宮西還。壬寅,堯骨討平 諸州,奔赴行在。乙巳,人皇、王倍繼至。九月丁卯,梓宮 至皇都,權殯于子城西北。己巳,上諡昇天皇帝,廟號 太祖。

太宗天顯二年秋八月葬太祖于祖陵

按《遼史太祖本紀》,「天顯二年八月丁酉,葬太祖皇帝 于祖陵,置祖州天城軍節度使,以奉陵寢。」按《太宗 本紀》,「天顯元年七月,太祖崩,皇后攝軍國事,明年秋, 治祖陵畢。」按《太祖淳欽皇后傳》,「后述律氏,太祖崩, 后稱制,攝軍國事。及葬,欲以身殉,親戚百官力諫,因 斷右腕,納于柩。」

天顯八年冬十一月,太皇太后崩。

按《遼史太宗本紀》:「天顯八年冬十一月辛丑,太皇太 后崩,遣使告哀于唐及人皇王倍。」

天顯九年春二月,葬太皇太后于德陵。

按《遼史太宗本紀》:天顯九年春二月「戊寅,葬太皇太 后于德陵。前二日,發喪于菆塗殿,上具衰服以送。後 追諡宣簡皇后,詔建碑于陵。」

天顯十年春正月,皇后崩于行在。夏五月,製服行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