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9 (1700-1725).djvu/66

此页尚未校对

宮。十二月癸巳,金遣完顏崇安等來賀明年正旦,見 于垂拱殿之東楹素幄,詔禮物毋入殿,付之有司。 按《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二年夏六月丙子,詔皇太子 即皇帝位,帝稱太上皇帝,退處德壽宮,皇后稱太上 皇后。孝宗即位,累上尊號曰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 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 熙十四年十月乙亥,崩於德壽殿,年八十一,諡曰聖 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光宗紹熙二年,加諡受 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按《禮 志》,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高宗崩,孝宗慟哭擗踊,踰 二日不進膳。尋諭宰執王淮,欲不用易月之制,如晉 武、魏孝文實行三年之喪,自不妨聽政。淮等奏:「《通鑑》 載晉武帝雖有此意,後來只是宮中深衣練冠。」帝曰: 「當時群臣不能將順其美,司馬光所以譏之。後來武 帝竟欲行之。」淮曰:「記得亦不能行。」帝曰:「自我作古何 害?」淮曰:「御殿之時,人主衰絰,群臣吉服,可乎?」帝曰:「自 有等降。」乃出。內批:「朕當衰絰三年,群臣自行易月之 令。其合行儀制,令有司討論。」詔百官于以日易月之 內,衰服治事。二十日。丁亥,小祥,帝未改服,王淮等乞 俯從禮制。上流涕曰:「大恩難報,情所未忍。」二十一日, 車駕還內。帝衰絰御輦,設素仗,軍民見者往往感泣。 詔自今五日一詣梓宮前焚香。帝服衰服,素幄,引輔 臣及班次。而禮官奏謂苴麻三年,難行于外庭。奏入 不出。十一月戊戌朔,禮官顏師魯、尤袤等奏,乞禮畢 改服小祥之服,去杖絰,禫祭禮畢,改服素紗軟腳折 上巾、淡黃袍、黑銀帶。神主祔廟畢,改服幞頭、黑綎犀 帶。遇過宮燒香,則于宮中衰絰行禮,二十五月而除。 帝批:淡黃袍改服白袍二日。己亥,大祥四日。辛丑,禫 祭禮畢五日。壬寅,百官請聽政,不允。八日,百官三上 表,引康誥「被冕服,出應門」等語,以證九日,詔可。《服 紀》宋天子及諸臣服制,前史皆散記諸禮中,未嘗特 錄之也,後史則表而出之。高宗于外廷以日易月,於 內廷則行三年之禮,御朝則淺素淺黃。孝宗又力持 三年之制,皇帝未成服則素紗軟腳幞頭、白羅袍、黑 銀帶、絲鞋。「成服日,布梁冠、首絰、直領布大袖衫、布裙、 褲、腰絰、竹杖、白綾襯衫,或斜巾帽子。視事日,去杖、首、 絰;小祥日,改服布幞頭、襴衫、腰絰、布褲。」大祥畢,服素 紗軟腳幞頭、白羅袍、素履、黑銀帶。禫祭畢,素紗軟腳 幞頭,淺色黃羅袍、黑銀帶。祔廟日服履、黃袍、紅帶。御 正殿視事,則皁幞頭、淡黃袍、黑綎、犀帶、素絲鞋。此中 興後制也。孝宗居憂,再定三年之制。其服布冠、直領、 大袖衫、布裙、首絰、腰絰、竹杖。小祥「不易服。大祥禮畢, 始去杖、去絰禫。祭畢,始服素紗軟腳幞頭、白袍、黑銀 帶。祔廟畢,服皁幞頭、黑綎、犀帶。」每遇過宮廟謁,則衰 絰行禮,二十五月而除。三年之內,禁中常服布巾、布 衫、布背子。視事則御內殿,服白布幞頭、白布袍、黑銀 帶。殿設素幄,每五日一次過宮,則衰絰而杖。虞祭則 布折上巾、黑帶、布袍。受金使弔,則衰絰,御德壽殿東 廊之素幄;受賀節使,則御垂拱殿東楹之素幄。是時, 宰執近臣皆不肯行,惟斷自上心,堅不可奪。大臣乃 不敢言,贊其決者,惟敕局下僚沈清臣一人而已。 是年十月,以將作監韋璞充金國告哀使,閤門舍人 姜特立副之。禮部、太常寺言:「告哀使、副并三節人,從 禮例,如在大祥內,合服布幞頭、襴衫、布褲、腰絰,布涼 繖、鞍韉;在禫服內,合服素紗軟腳幞頭、黲色公服、黑 綎、犀帶,青繖,皁鞍韀,俟禫除,即從吉服,仍繫黑帶,去 魚;涼繖、韀並從禫制,并去狨座。三節人衣紫衫、黑帶, 並不聽樂,不射弓弩,候過界,聽使副審度,隨宜改易 服用。」從之。或遣留遺信物,使同上服。

按《文獻通考》:朱熹《君臣服議》曰:「淳熙丁未十月八日, 太上皇帝上僊,遺誥至,州縣有司,莫識衣冠制度,大 率盡用令式斬衰之服。哀臨既畢,及被禮部所下符, 則止當用布四腳、直領、布襴衫、麻絰而已。此符當與 遺誥同日俱下,乃遲數日,有司不虔,惑誤四方已如 此。而於布四腳之下注云:『係幞頭』。於直領布襴下注」 云:「上領不盤」,則雖間有舉哀稍緩之處,官吏傳觀,亦 多不曉四腳幞頭之說。予記《溫公書儀》及《後山談叢》 所記頗詳,乃問周武帝所製之常,及布一方幅,前兩 角綴兩大帶,後兩角綴兩小帶,覆領四垂,因以前邊 抹額而繫大帶于腦後,復收後角而繫小帶于髻前, 以代古冠,亦名幞頭,亦名折上巾。其後乃以漆紗為 之,而專謂之幞頭,其實本一物也。今禮官以幞頭解 四腳是矣,而又不肯詳言其制,則未知其若馬、陳之 所謂周武之所制者耶?抑將以紙為胎,使之剛強跂 立,亦若今之漆紗所為者耶?至于直領布襴衫上領 不盤之說,則眾尤莫曉。蓋既曰直領,則非上領,既曰 上領,則不容不盤,兩言之中自相牴牾,至於如此,雖 予亦莫識其所以然也。乃有強為之說者曰:「雖為上 領,而不聯綴斜帛,湊成盤曲之勢,以就正圓,但以長 布直縫,使足以繞項而已。」予謂禮官之意或是如此, 亦不可知,但求之於古,既無所考,則亦何敢信而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