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18 (1700-1725).djvu/25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一百七十七卷目錄

 明堂祀典部總論二

  荊川稗編明堂

  圖書編明堂制度 歷代明堂大饗總論

 明堂祀典部藝文一

  明堂銘          漢李尢

  明堂議          唐魏徵

  明堂議          顏師古

  明堂議          陳貞節

  明堂大饗議        元萬頃

  明堂告朔議        閭仁諝

  明堂告朔議        王方慶

  明堂賦           李白

  總章右個賦         蕭昕

  明堂賦          劉允濟

禮儀典第一百七十七卷

明堂祀典部總論二

荊川稗編

《明堂》

郊以事天,廟以事祖禰,三代之達理也。明堂以享帝, 則非郊,以享親則非廟,夏商所未有也,而周始為之。 故夫子曰:「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 明堂,以配上帝。」武王之伐商而歸也,祀明堂以教民 知孝,其禮行於朝覲、耕籍、養老之先,而嚴父配天之 義。夫子不屬之武王,而屬之周公者,蓋明堂之禮,武 王主其事而行之,其制度則周公明其義而為之也。 夫義者,禮之質也。故禮雖先王未之有,而可以義起, 周公達於義者也。其在《周頌》《思文》,后稷配天之樂章 也。《我將》祀文王於明堂之樂章也。「萬物本乎天,人本 乎祖」,尊祖以明有本,此百世所不變者也。而周之王 業,實成於文王。夫《易》始於乾坤,以定君臣之分,則北 面事商者,文王之心,文王非有意於王天下也。雖然, 《詩》之國風始於《關雎》,《小雅》始於《鹿鳴》,《大雅》始於文王, 《頌》始於《清廟》,皆文王之詩也。《關雎》有王者之化,《鹿鳴》 有王者之政;《大雅》始於文王,則受命作周矣;《頌》始於 《清廟》,則盛德有百世之祀矣。武王之伐商也,誓於孟 津,誓於牧野;其伐商而歸也,告於群后,無不以文王 為言,則王業成於武王,而所以成之者,文王也。配天 於郊,則不可以二太祖之尊;蒸嘗於廟,則不足以明 文王之德。是故宗祀明堂,以配上帝,此義之所當然, 禮之所從起,而非厚於其禰也。知此,則周公制禮之 義明矣。而所可疑者,明堂之制度也。《考工記》固嘗言 之矣。夏有世室,宗廟之制也;殷有重屋,路寢之制也; 而周有明堂,其制一堂而五室。鄭康成曰:「或舉宗廟, 或舉路寢,或舉明堂,互言之以明其同制。」康成之言, 固不足證,而《考工》所記,亦未可盡信也。其未可盡信 者何也?若有堂室而無壇墠,則嚴父配天,當在宮室 之中矣。先王之禮,非特禋祀上帝於郊丘也。祀日月 星辰,祀四郊,祀四望山川,皆壇而不屋。漢文帝作廟, 以祀五帝於渭陽。夫五帝,五人帝也。祀之於廟,人且 議其非禮,況祀天帝之尊,乃即宮室行事,而謂周公 為之乎?故曰:「《考工》所記,未可以盡信也。」夫《考工記》,先 秦古書也,且難以盡信,則諸家之異說紛紛,從可知 矣。是故莫若求之於經。夫傳記有之,經無之,不得已 而從傳記可也。傳記有之,經亦有之,捨傳記而從經 可也;捨經而從傳記可乎哉?此理至易曉也。二禮,周 公之經也。《周官司儀》:「將合諸侯,則為壇三成,宮旁一 門。」此明堂之說也。然略而未詳,《儀禮》所載則詳矣。諸 侯覲於天子,為宮四門為壇,其深二尺,加方明於其 上,而設六玉焉。上圭下璧,祀帝也;圭璋琥璜,祀四方 也。於是拜日禮月,祭天燔柴,此則明堂之壇,而祀神 以為盟也。既盟,王設几即席,諸侯之駕不入王門,奠 圭繅上。此則明堂之宮,而明諸侯以為朝會也。其盟 會詔於明神,是故謂之明堂。鄭康成曰:「王巡守,至於 方岳,諸侯來會,亦為此宮以見之。」康成雖知方岳之 為此宮,而不知此宮之為明堂。是說也,吾於《孟子》有 證焉。齊國於泰山之下者也,宣王之時,明堂尚存。趙 岐曰:「泰山下明堂,本周天子東巡守朝諸侯之處也。」 是說也,吾於班史有證焉。漢武帝之東封也,泰山東 北址有古時明堂處,則宮壇不存,而其址猶在也。雖 然,鄭康成、趙臺卿知時會殷同之有明堂,而未能明 夫所以朝諸侯、祀五帝之義也。周公祀文王於明堂 以配上帝,蓋即其壇而祀之;輔成王負扆以朝諸侯, 蓋即其宮而朝之。由此言之,明堂制度與其典禮,曉 然如指諸掌,可以決千載之疑議,擯諸家之異說矣。 夫諸家之失不一,皆臆度而意之也。是故或失之誕, 或失之譎,或失之陋,或失之侈,或失之雜,皆非所以 論周公之典禮也。呂不韋之月,令「南有明堂,左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