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19 (1700-1725).djvu/111

此页尚未校对

封十哲為公,七十二弟子為侯,先儒為伯,或贈官親 製《元聖文宣王贊》。命宰相等撰《顏子以下贊》。留親奠 祭「器於廟中」,從官立石刻名。

按《玉海》:大中祥符二年三月庚辰,詔文宣廟木圭易 以玉,賜桓圭一。五月乙卯朔,詔追封顏回兗國公,至 卜商河東公,曾參瑕丘侯,至琴張頓丘侯。詔曰:「四科 鉅賢,並超五等,七十達者,俱贈列侯。」令中書門下及 兩制館閣分撰贊,命王旦撰《顏子贊》。初,帝覽崇文院 檢定七十二弟子,案《史記》《唐會要》凡七十七人,今曲 阜廟唯七十二人。帝曰:「何故不同?」王旦言:「國學《七十 二弟子經》,太祖定議,曲阜準國學畫像。」七月戊寅,詔 封左丘明至范甯二十一人皆為伯。贈王肅司空,杜 預司徒,命群臣為贊。

按《曲阜縣志》:「大中祥符二年,追封顏子為兗國公,詔 曰:『朕乃封巒禪社,昭列聖之鴻勳;崇德報功,廣百王 之彝制。言旋於闕里,遂躬謁於魯堂。瞻河海之姿,晬 容穆若;出洙泗之上,高風凜然。舉茂典之有加,期斯 文之益振。由是推恩世胄,併錫寵章,增其奉邑,念性 與天道,德冠生民。議茲元聖之名,冀廣嚴師之禮。兼』」 朕親製,以表崇儒。至於四科鉅賢,並超五等;七十達 者,俱贈列侯。仍命寮寀,分紀遺烈,式書褒揚之旨,庶 幾善誘之方。宜令中書樞密院三司兩制承郎待制 館閣直館校理分撰贊以聞。

大中祥符三年,孫奭請「上丁備,差太尉、太常、光祿卿 以充三獻。」又命頒《釋奠儀注》及祭器於諸路。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三年六月丙辰,頒天下 釋奠先聖廟儀并祭器圖。 按《禮志》:大中祥符三年, 判國子監孫奭言,「上丁釋奠,舊禮以祭酒、司業、博士 充三獻官,新禮以三公行事,近歲止命獻官兩員,臨 時通攝,未副崇祀向學之意。望自今備差太尉、太常、 光祿卿以充三獻。」又命崇文院刊釋奠儀注及祭器 圖,頒之諸路。

大中祥符四年五月癸巳,詔州城置孔子廟。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大中祥符五年,改諡孔子為「至聖文宣王」,並定州縣 釋奠器數。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壬申,改諡 元聖文宣王曰至聖文宣王。 按《禮志》以國諱改諡 至聖文宣王。賜孔氏錢帛,錄親屬五人並賜出身。又 賜太宗御製御書一百五十卷,銀器八百兩。詔太常 禮院定州縣釋奠器數:先聖、先師每坐酒尊一,籩、豆 八,簋二,簠二,俎三,罍一,洗一,篚一,尊皆加勺羃,各置 於坫,巾共二、燭二、爵共四,坫有從祀之處,諸坐各籩 二、豆二、簋一、簠一、俎一、燭一、爵一。

大中祥符七年,王旦言:「請用先天節禮畢,詣文宣王 廟行禮。」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誌》云云。

天禧二年賜文宣公祭服修葺廟宇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誌》:「天禧二年賜文 宣公家祭冕服,又賜行宮材,修葺廟宇。又敕兗州差 兵士四十人、員寮一人,於本廟巡宿,守護官物。仍委 轉運司於轄下有衣甲軍器處,約度支與本廟。」

仁宗天聖二年八月己卯幸國子監謁孔子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按《闕里誌》:「仁宗初即位,首隆儒術。車駕幸國子監,奠 謁先聖,退閱七十二賢贊觀東序及禮器。」

明道元年詔重修七十二賢堂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明道元年八月戊 午。詔國子監重修七十二賢堂。左丘明而下二十一 人。並以本品衣冠圖之。

景祐元年詔釋奠用登歌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云云。

慶曆四年幸國子監謁孔子

按《宋史仁宗本紀》,慶曆四年五月「壬申,幸國子監,謁 孔子。有司言舊儀止肅揖,帝特再拜,賜直講孫復五 品服。」 按《禮志》:仁宗再幸國子監,謁文宣王廟,皆再 拜焉。

神宗熙寧五年罷貢舉人謁奠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熙寧五年,國子監 言:「舊例遇貢舉歲,禮部貢院集諸州府所貢第一人 謁奠先聖,如春秋釋奠儀。況春秋自有釋奠禮,請罷 貢舉人謁奠。」

按《玉海》。熙寧五年十二月六日。國子監言。「舊制貢舉 歲於十二月下旬謁奠時多未至者。請罷。」從之。 熙寧八年。判國子監常秩等請孔廟神像依官品衣 服。從之。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熙寧八年判 國子監常秩等言。「本監宣聖神像舊用冕服。九旒、七 十二賢、二十一先儒並用朝服。檢會唐開元中尊孔 子為文宣王,內出王者袞冕之服以衣之。詳此則孔 子之冕宜用天子之制。十二旒孔子既用冕旒。則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