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19 (1700-1725).djvu/130

此页尚未校对

所當因,革所當革。太祖高皇帝正祀典,百神封號,凡 前代所封者,盡行革去,惟孔子封號仍存其舊。天下 郡縣皆有元時三皇廟像,以民間不可褻瀆,亦皆革 去。惟孔子塑像,除南京太學用神主外,天下府州縣 學,元時塑像,悉存其舊。所因所革,皆以定一代之規, 垂萬世之法。豈可謂所革者為聖朝之制,而所因者 非聖朝之制乎?又謂諡號器數之加否,不足為孔子 重輕所貴乎?孔子之道者,在身體力行,乃為尊崇之 實。臣以為孔子之道不外乎禮樂,今欲體孔子之道, 亦莫先乎禮樂,若不能備其禮樂,則無以將其誠敬。 報本之義既疏,體道之功安在?臣查得唐開元中,始 封孔子為文宣王,被以袞冕,樂用宮縣,當時袞冕之 名,通乎上下。天子之袞冕,十二旒、十二章;一品之袞 冕,九旒九章。宮縣者,天子之樂也。樂既用天子之宮 縣,服必用天子之袞冕,是唐之奉孔子者,已用天子 之禮樂矣。今冕服既用天子禮,而舞佾則用諸侯之 樂。以禮論樂,則樂不備;以樂論禮則禮為僭。禮既不 明,樂又不稱,孔子在天之靈,必所不享。夫禮樂之因 於前「元者,既有缺略,則法制之明於聖朝者,當為釐 正。若事因循,不加釐正,後世君子,必見非笑。如蒙准 言,乞敕內閣大臣并六部三法司、六科十三道等官 計議,首則正其封號。」合無表明孔子周人,當用周制, 其所封乃當時天王之王,非後世國王之王。故從前 代以來,皆用天子冕服。封號既正,則冕服「與封號相 稱,而禮不為僭矣。次則增其器數,合無將十籩、十豆 增為十二籩、十二豆、六佾之舞增為八佾之舞。器數 既加,則佾舞與冕服相稱,而樂不為缺矣。禮明樂備, 則可以格神靈,可以厚風化,可以補前代缺略之典, 可以備聖朝尊崇之制,誠為便益。緣係建言文廟禮 樂事理,未敢擅便。」本監官於奉天門題奏。奉聖旨:是。 尊崇孔子。是朝廷盛典。准他奏。籩豆增為十二。六佾 增為八佾。通行天下。該衙門知道。

成化十三年釋奠,始用八佾,籩、豆十二,羽舞居下。 按《春明夢餘錄》:成化十三年閏二月丁丑釋奠,初用 八佾,籩、豆各十二。先是,周洪謨請加籩、豆、佾舞,又言: 「古者鳴球琴瑟在堂上,笙鏞柷敔在堂下,千羽舞於 兩階。今舞羽居上而樂器居下,非古制也。」禮部尚書 鄒榦駁之,詔以尊崇孔子,國家盛典。從洪謨之言,而 羽「舞始居下」云。

成化二十二年,以上丁次日釋菜。

按《明會典》:「成化二十二年二月朔,當釋菜,值上丁,令 以次日釋菜。」

孝宗弘治元年遣官祭告闕里幸太學行釋奠禮

按《闕里誌》:弘治元年,孝宗皇帝登極,遣太常寺少卿 田景賢詣闕里祭告。又駕幸太學,釋奠孔子。以吏部 尚書王恕言,詔先師位加幣用太牢,改「分獻」為「分奠」, 遣官取衍聖公并三氏子孫觀禮,命衍聖公分奠兗 國公。禮畢,欽賞弘緒及觀禮族人,各紵絲衣一套,又 賜宴於禮部。

弘治六年,命孔彥繩為翰林世襲《五經》博士,主衢州 孔子廟祀。

按:《明通紀》云云。

弘治九年,以宋楊時從祀,又命增孔廟《樂生》。

按《明會典》:弘治九年,封宋楊時為將樂伯從祀。 按《闕里誌》:弘治九年二月,太常寺卿崔志瑞請天子 之樂,該用樂器人數七十二名,先師孔子原舊樂生 四十六名,同天子之樂,該添樂生二十六名等因到 司,案呈到部。看得禮備樂全,誠為盛世之典。況舞佾 既增,樂亦須稱。合行太常寺將先師孔子祭祀合用 樂器人數,照數增益。其樂器如有缺少,合行該衙門 置造,及通行天下,照例施行。弘治九年二月初二日 該本部尚書倪岳等於奉天門題,奉聖旨:「是。欽此。」 弘治十二年孔廟災,詔重建。

按《明會典》:「弘治十二年六月,曲阜孔廟災,遣翰林學 士李傑祭告。」

按《明通紀》:「弘治十二年,曲阜孔廟火。題准取旁近各 省及各抽分廠銀重修。」

按《兗州府志》:「弘治十二年,闕里至聖廟災,遣翰林侍 讀學士李傑祭告,出帑金十五萬兩,命守臣重建。 弘治十七年,重建闕里廟成,遣官祭告。」

按《明通紀》:「弘治十七年閏四月,曲阜重建孔廟落成, 遣大學士李東陽祭告。」

按《闕里誌》:「弘治十七年,重建廟成,遣大學士李東陽 以香帛并御製碑文,詣闕里祭告。」

武宗正德元年視學謁孔子取三氏子孫至京觀禮按闕里誌正德元年武宗皇帝視太學謁孔子遣禮部主事張潛取衍聖公聞韶并三氏子孫赴京觀禮

命衍聖公分奠沂國公、以禫服未除辭。命吏部右侍 郎梁儲代。欽賞。賜宴照前例。

正德八年、遣官祭告

按《闕里誌》:「正德八年,因流賊犯闕里,遣山東巡撫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