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19 (1700-1725).djvu/26

此页尚未校对

高祖天監 年將行封禪許懋以為不可遂停

按《梁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許懋傳》,懋除征西鄱陽 王諮議,兼著作郎,待詔文德省。時有請封會稽,禪國 山者,高祖雅好禮,因集儒學之士,草封禪儀,將欲行 焉。懋以為不可,因建議曰:臣案舜幸岱宗,是為巡狩。 而鄭引《孝經鉤命決》云:『封於泰山,考績柴燎,禪乎梁 甫,刻石紀號』。此緯書之曲說,非正經之通義也。依《白 虎通》云:「封者,言附廣也。禪者,言成功相傳也。」若以禪 授為義,則禹不應傳啟,至桀十七世也。湯又不應傳 外丙,至紂三十七世也。又《禮記》云:「三皇禪奕奕,謂盛 德也。五帝禪亭亭,特立獨起於身也。三王禪梁甫,連 延不絕,父沒子繼也。」若謂禪奕奕為盛德者,古義以 伏羲、神農、黃帝,是為三皇。伏羲封泰山,禪云云,黃帝 封泰山,禪亭亭,皆不禪奕奕而云「盛德」,則無所寄矣。 若謂五帝禪亭亭,特立獨起於身者,顓頊封泰山,禪 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 山,禪云云,亦不禪亭亭。若合黃帝以為五帝者,少昊 即黃帝子,又非獨立之義矣。若謂三王禪梁甫,連延 不絕,父沒子繼者,禹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 禪社首。」舊書如此,異乎《禮》說,皆道聽所得,失其本文。 假使三王皆封泰山,禪梁甫者,是為封泰山則有傳 世之義,禪梁甫則有揖讓之懷,或欲禪位,或欲傳子, 義既矛盾,理必不然。又七十二君,夷吾所記,此中世 數,裁可得二十餘主:伏羲、神農、女媧、大庭、柏皇、中央、 栗陸、驪「連、赫胥、尊盧、混沌、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陰康、 無懷、黃帝、少昊、顓項、高辛、堯、舜、禹、湯、文、武,中間乃有 共工,霸有九州,非帝之數,云何得有七十二君封禪 之事?且燧人以前至周之世,未有君臣,人心淳朴,不 應金泥玉檢,升中刻石。燧人、伏羲、神農、三皇結繩而 治,書契未作,未應有鐫文告成。且無懷氏,伏」羲後第 十六主,云何得在伏羲前封泰山,禪云云?夷吾又曰: 「惟受命之君,然後得封禪。」周成王非受命君,云何而 得封泰山,禪社首?神農與炎帝是一主,而云「神農封 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分為二人,妄亦甚 矣。若是聖主,不須封禪;若是凡主,不應封禪。當時齊 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舉怪物以屈之也。秦 始皇登泰山中坂,風雨暴至,休松樹下,封為五大夫, 而事不遂。漢武帝宗信方士,廣召儒生,皮弁搢紳,射 牛行事,獨與霍嬗俱上。既而子侯暴卒,厥足用傷。至 魏明使高堂隆撰其禮儀,聞隆沒,歎息曰:「天不欲成 吾事,高生捨我亡也。」晉武太始中欲封禪,乃至太康, 議猶不定,竟不果行。孫皓遣兼司空董朝、兼太常周 處至陽羨,封禪國山。此朝君子,有何功德,不思古道 而欲封禪?皆是主好名於上,臣阿旨於下也。夫封禪 者,不出正經,惟《左傳》說「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 萬國」,亦不謂為封禪。鄭元有參柴之風,不能推尋正 經,專信緯候之書,斯為謬矣。蓋《禮》云:「因天事天,因地 事地,因名山升中於天,因吉土享帝於郊,燔柴岱宗」, 即因山之謂矣。故《曲禮》云「天子祭天地」是也。又祈穀 一,報穀一禮乃不顯祈報地,推文則有。《樂記》云:「大樂 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 祀天祭地。」百物不失者,天生之,地養之。故知地亦有 祈報。是則一年三郊天,三祭地,《周官》有圓丘方澤者, 總為三事,郊祭天地。故《小宗伯》云「兆五帝於四郊」,此 即《月令》迎氣之郊也。《舜典》有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 宗,夏南,秋西,冬北,五年一周。若為封禪,何其數也?此 為九郊,亦皆正義。至如大旅於南郊者,非常祭也。《大 宗伯》國有大故,則旅上帝。《月令》云「仲春元鳥至,祀於 高禖」,亦非常祭。故《詩》云:「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并有雩 禱,亦非常祭。《禮》云:「雩、禜水旱也。」是為合郊天地有三, 特郊天有九,非常祀又有三。《孝經》云:「宗祀文王於明 堂,以配上帝。」雩祭與明堂,雖是祭天而不在郊,是為 天祀有十六,地祭有三,惟大禘祀不在此數。《大傳》云: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異於常祭」,以故 云「大於時祭。」案《繫辭》云:「《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 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 非他,三才之道也。」《乾彖》云:「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 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此則應 六年一祭,坤元亦爾,誠敬之道,盡此而備。至於封禪, 非所敢聞。高祖嘉納之,因推演懋議,稱制旨以答,請 者由是遂停。

北魏

太宗泰常三年始定嶽瀆及山川諸神之祀

按《北魏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泰常三年,立五 嶽四瀆廟於桑乾水之陰,春秋遣有司祭,有牲及幣。 四瀆唯以牲牢,準古望秩云。其餘山川及海若諸神 在州郡者,合三百二十四所。每歲十月,遣祀官詣州 鎮遍祀。有水旱災厲,則牧守各隨其界內祈謁,其祭 皆用牲。王畿內諸山川皆列祠次祭,若有水旱則禱 之。」

泰常四年。秋八月辛未。東巡。遣使祭恆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