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20 (1700-1725).djvu/110

此頁尚未校對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二百十三卷目錄

 宗廟祀典部彙考七

  唐三憲宗元和三則 穆宗長慶二則 敬宗寶曆一則 文宗太和三則 開成三則

   武宗會昌三則 宣宗大中二則 懿宗咸通一則 僖宗乾符一則 中和一則 光啟

  一則 文德一則 昭宗大順一則

禮儀典第二百十三卷

宗廟祀典部彙考七

唐三

憲宗元和元年遷中宗祔順宗於廟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禮樂志》,順宗崩,當遷中 宗。而有司疑之,以謂則天革命,中宗中興之主也。博 士王涇、史官蔣武皆以為中宗得失在己,非漢光武、 晉元帝之比,不得為中興不遷之君。由是遷中宗而 祔順宗。 按《蔣乂傳》,順宗既葬,議祧廟,有司以中宗 中興之君,當百代不遷。宰相問乂,乂曰:「中宗即位,春 秋已壯,而母后篡奪,以移神器,賴張柬之等,國祚再 復。蓋曰反正不得為中興。凡非我失之,自我復之為 中興,漢光武、晉元帝是也。自我失之,因人復之,晉孝 惠、孝安是也。今中宗與惠、安二帝同,不可為不遷主。」 有司疑曰:「五王有安社稷功,若遷中宗,則配饗永絕。」 乂曰:「禘祫功臣乃合食太廟。中宗廟雖毀,而禘祫並 陳太廟,此則五王配食,與初一也。」由是遷廟遂定。 按《舊唐書禮儀志》,元和元年七月,順宗神主祧,有司 疑於遷毀。太常博士王涇建議曰:「《禮經》祖有功,宗有 德,皆不毀之名也。惟三代行之。漢、魏已降,雖曰祖宗, 親盡則遷,無功亦毀,不得行,古之道也。昔夏后氏十 五代,祖顓頊而宗禹;殷人七代,祖契而宗湯;周人三 十六王,以后稷為太祖,祖文王而宗武王;聖唐德厚 流廣,遠法殷、周,奉景皇帝為太祖,祖高祖而宗太宗, 皆在百代不遷之典。故代宗升祔,遷代祖也;德宗升 祔,遷高宗也。今順宗升祔,中宗在三昭三穆之外,謂 之親盡,遷於太廟夾室,禮則然矣。」或諫者以「則天太 后革命,中宗復而興之,不在遷藏之例」,臣竊未諭也。 昔者高宗晏駕,中宗奉遺詔,自儲副而陟元后,則天 太后臨朝,廢為廬陵王。聖曆元年,太后詔復立為皇 太子。屬太后聖壽延長,御下日久,奸臣擅命,紊其紀 度。敬暉、桓彥範等五臣,俱唐舊臣,匡輔王室,翊中宗 而承大統,此乃子繼父業,是中宗得之而且失之;「母 授子位,是中宗失之而復得之。二十年間,再為皇太 子,復踐皇帝位,失之在己,得之在己,可謂革命中興 之義殊也。」又以周漢之例推之,幽王為犬戎所滅,平 王東遷,周不以平王為中興不遷之廟,其例一也;漢 呂后專權,產祿秉政,文帝自代邸而立之,漢不以文 帝為中興不遷之廟,其例二也。霍光輔遷之廟,其例 三也。伏以中宗孝和皇帝於聖上為六代伯祖,尊非 正統,廟亦親盡,爰及周、漢故事,是與中興功德之主 不同,奉遷夾室,固無疑也。是月二十四日,禮儀使杜 黃裳奏曰:「順宗皇帝神主已升祔太廟,告祧之後,即 合遞遷。中宗皇帝神主,今在三昭三穆之外,準禮合 於太廟從西第一」夾室,每至禘祫之日,合食如常。於 是祧中宗神主於西夾室,祔順宗神主焉。有司先是 以山陵將畢,議遷廟之禮。有司以中宗為中興之君, 當百代不遷之位。宰相召史官蔣武問之,武對曰:「中 宗以弘道元年於高宗柩前即位,時春秋已壯矣。及 母后篡奪,神器潛移,其後賴張柬之等同謀,國祚再 復,此蓋同於反正,恐不得號為中興之君。凡非我失 之,自我復之,謂之中興,漢光武、晉元帝是也。自我失 之,因人復之,晉孝惠、孝安是也。今中宗與惠、安二帝 事同,即不可為不遷之主也。有司又云:『五王有再安 社稷之功。今若遷中宗廟,則五王永絕配享之例』。」武 曰:「凡配享功臣,每至禘祫年方合食太廟,居常即無 享禮。今遷中宗神主,而禘祫之年,毀廟之主,並陳於 太廟,此則五王配食,與前時如一也。」有司不能答。 元和二年正月庚寅,朝享於太廟。

按:《唐書憲宗本紀》云云。

元和十五年,憲宗崩,遷睿宗主於石室。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王彥威傳》,彥威拜博士, 憲宗崩,淮南李夷簡上言,大行皇帝功高,宜稱祖。穆 宗下其議,彥威奏:「古者始封為太祖,由太祖而降,則 又祖有功,宗有德。故夏人祖顓頊而宗禹,商人祖契 而宗湯,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魏、晉而下,務欲推美, 自始祖外,並建列祖之議,叔世亂象,不可以為訓。」唐 本「《周禮》,以景皇帝為太祖,祖神堯而宗太宗,自高宗 後咸稱宗,以為成法。不然,太宗致升平,元宗清內難, 肅宗收復兩都,皆撥亂反正,猶不稱祖。今當本三代 之制,黜魏、晉亂法,大行廟號宜稱宗。」制可。

按《舊唐書禮儀志》:元和十五年四月,禮部侍郎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