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20 (1700-1725).djvu/22

此页尚未校对

比。今議遣翰林修撰臣周伯琦馳驛奉香酒釋奠仲 秋上丁,甚稱崇報之意,臣謹以聞。」制曰:「可。」越四日癸 亥,上御龍光殿,太府進香,上手致敬。上官出大尊四, 伯琦欽承以行。八月乙酉,至曲阜縣。明日,奉香酒至 宣聖廟。又明日丁亥,祀用太牢,奏《大成樂》,行三獻禮。 伯琦初獻,同知濟寧路事眾家奴亞獻,兗州知州馬 從義終獻,皆冠進賢冠,被法服。時宣聖五十五代孫 曲阜縣尹克欽主祀事。適秋亢旱,省牲之夕,陰雲四 合,甘澤沛若。將事之晨,天氣清朗月星明。俎登豆 列,禮備樂和,祝官致告,執事具虔,薦祼興頫,悉中儀。 式竣事,合孔、顏、孟三氏宗族,帥弟子員暨郡邑官僚 燕于東室,咸北向載拜序飲上尊酒,盡歡而罷。竊惟 吾夫子之道悠久無疆,與天地同大,日月並明,故覆 載無所不至,照臨無所不及。雖生不逢辰,用不得位, 然明《六藝》,作《春秋》,以傳道統,以建人極,使彝「倫敘,品 物亨,政教明,千萬世如一日者」,蓋自生民以來,未有 能尚之者矣。是故有國家者,必以建學立師為先。大 用其道則大治,小用其道則小康。具在《方策》,燦然可 考。惟闕里為聖人鄉國,光岳之靈,沖和攸萃,廟貌林 墓存焉,宗姓支裔守焉,歷代報德報功之慎且重也, 宜矣。皇元自受命以來,廣黌舍,重儒教。世封其大宗 為衍聖公,以奉祀事;世奉其小宗為曲阜縣尹,以治 其地,置守廟戶,復其家。世祖、成宗重刱宮廟,武宗加 號「大成。」仁宗以來,即位必遣使祭告,厚有賜頒。今上 皇帝踐祚八年之中,凡四遣使,始命文臣以「即位」告, 又命五十四代孫監察御史思立致祭,以「樹碑」告,且 頒《中統》鈔二「萬五千貫,為樹碑之資。」而去年春及今 年秋,又兩致香酒,釋奠上丁,其欽崇美報之典,于斯 為盛。洙泗之間,歲承天寵,薄海內外,咸知所向。夫子 之道,將大用于今日。聖君賢相,都俞吁咈,登三邁五, 黎民於變時雍,顧不在茲乎?猗歟隆哉!伯琦弱冠,嘗 侍先君謁拜二十有三年矣,乃今獲奉德音,誕舉盛 典,何幸如之!謹識其歲月,以刻諸廟門之石。

《致奠曲阜孔子廟記》
郭孝基

有元。至正二年十月壬戌,皇帝御咸英殿,敕中書具 奩薌朋酒,命集賢直學士臣郭孝基乘驛致奠于曲 阜先聖大成至聖文宣王之廟。中書助祭元寶二千 五百緡嗣衍聖公臣克堅爰擇十二月丁巳之吉,釋 奠如章。禮成,臣孝基等拜手稽首,謹言:「皇帝欽崇聖 教,建宣文之閣、崇文之監,日御經筵,講德唐、虞,辨章 三代,日夕乾乾,遜志時敏。式惟宣聖。孔子昭垂六籍, 丕覺萬世。惟聖知聖,是用啟自天衷,特致殊禮,希世 盛德,其可泯而勿宣?刻之金石,光示永久,禮實宣之。」 臣孝基聞:「聖人之道,執一常,御萬變,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大綱一正,萬目畢舉。故曰:『王者中心無為,以守 至正。人心服于下,天理應于上,樹之』」風聲,束以禮義, 不動聲色,靡然於變。協風時雨,諸福之物,罔不畢至。 漢祖致祀,天下歸心;唐、宋升祀,永錫祚嗣,用此道也。 皇帝天縱元德,加以聖學,垂衣論道,天下泰寧。心悅 神孚,獨得淵衷,有非臣下所能窺測者。小臣載筆,敬 用作銘。銘曰:

皇帝若曰:「惟天惟聖,揭《乾》之明,握坤以正,惟禮惟樂, 惟刑惟政,文以經緯,武以戡定,立我邦家,功斯為盛。」 皇帝若曰:「宗文在中,乃褚辟雍,乃流泮宮,有庠有序, 八表攸同。巍巍素王,籩豆鼓鐘,於論曲阜,曷不加隆?」 皇帝若曰:「有典有則。春秋上丁,庚子之吉,致享厥家, 常祀不忒。誕昭予敬,致奠惟特,予薌予酒,于聖之宅。」 皇帝若曰:「予嗣歷服,惴惴小心,如臨于谷。君君臣臣, 惟聖予福。于時處處,敢忘嘉告?聖經是式,我祀匪續。」 皇帝若曰:「予聖時欽。惟汝臣鄰,惟汝士林,汝子汝孫, 士庶時忱,服聖之言。精白爾心,勵相國家,爾玉爾金。」

《代祀闕里記》
元·禮

皇上即位之三十二年秋七月,命皇太子撫軍冀寧, 以少保、中書平章擴廓帖木兒總諸軍,熙庶務,依前 便宜行事,威懷遠洽,夷夏晏寧。明年二月,以皇太子 旨,遣官特祭先聖闕里。中書檄濟寧省預卜純薦牛 一、羊二、豕二。越六日,青宮手祝奩薌。久之,授元禮出, 涓日而行,以二十四日至魯城。祀前一日,省牲器,視 滌濯。翌日癸丑丑初,肅事于廟,禮備三獻,牲腯酒冽, 登降有數。質明竣事,以神餕享孔氏族人于燕申堂。 衍聖公謂:「禮有可徵者,祭祀之謂也。宜具歲月于石。」 《元禮》:謹惟聖人之道,與天地並行,有天下國家者所 當崇重。春秋修事祖庭累朝之盛典也。今我皇儲仁 孝之誠,昭格上下,雖金輅行在,六師駐嚴,而修明典 禮,不廢俎豆之事。其尊崇聖教,增輝昭代,示人心以 為治之本,宏規遠略,猗歟盛哉!是可書也。若曰「底定 我家,仰祈鴻休,基圖永命,祚于無窮,神之相之,厥惟 偩矣。」是重可書也。拜手稽首,謹為之記。

《正祀典以明大倫疏》
明·劉魁

臣伏讀先賢孟軻之書,有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又曰:「三代之學,所以明人倫也。」蓋道而非此則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