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21 (1700-1725).djvu/32

此页尚未校对

升,詣酒尊所,西向立。執事者以爵授皇太子,搢笏,執 爵。執事者舉冪酌酒,皇太子以爵授執事者,詣神位 前,北向,搢笏,跪。執事者以爵授皇太子,執爵三祭酒, 反爵於坫,執笏,俛伏,興,少立。次引太祝、舉祝官詣讀 祝位,東北向,舉祝官跪舉祝版,太祝跪讀祝訖,置祝 於案,俛伏,興,舉祝官皆卻立北向。贊者曰:「再拜。」皇太 子就兩拜,降階復位。舉祝、讀祝官後從,復本位。禮直 官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宮闈令納神主於室,贊者 曰:「再拜。」皆再拜。禮畢,退。署令闔廟門,瘞祝於坎,儀物 各還所司。

大定十四年,以更「御」名,祭告太廟。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十四年三月甲辰,上更名雍。 詔中外,四月戊辰有事於太廟 按《禮志》:大定十四 年三月十七日,詔更御名。命平章守道告太廟,左丞 石琚告昭德皇后廟。前期二日,太廟令掃除廟內外, 設告官以下次所。前一日,行事官赴祀所清齋。告日 前三刻,禮直官引太廟令帥其屬入殿,開室戶,掃除 鋪筵,設几於北牖下,如時享儀。禮直官帥祀祭官陳 幣篚於室戶之左,陳祝版於室戶之右,案上「及設香 案、祭器皆藉以篚。每位各左一籩,實以鹿脯;右一豆, 實以鹿臡。犧尊一,置於坫。加勺冪,在殿上室戶之左, 北向,實以酒,每位一瓶。」設燭於神位前。又設盥爵、洗 位橫街之南,稍東。設告官褥位於殿下東階之南,西 向,餘官在其後。稍南。又設望燎位於西神門外之北。 告日未明,禮直官引太廟令、太祝、宮闈令入當階間 北面西上。立定,奉禮贊「再拜。」訖,升自西階。太祝、宮闈 令各入室,出神主設於座如常儀。次引告官入就位, 禮直官稍前,贊:「有司謹具,請行事。」又贊「再拜。」在位者 拜訖,禮直官引告官就盥洗位,盥手訖,詣神位前,搢 笏跪,三上香。執事者以幣授奉禮郎,西向授告官。告 官受幣奠訖,執笏,俛伏,興,退就戶外位,再拜。詣次位 行禮如上儀,訖,降復位。少頃,引告官再詣爵洗位,讀 祝、舉祝官後從。至位,北向立,搢笏洗拭爵訖,授執事 者。執笏升,詣酒尊所,西向立,執爵執尊者舉冪酌酒, 告官以授執事者。詣神位前,北向,搢笏,跪,執爵,三祭 酒,執笏,俛伏,興,退就戶外位,北向立。俟讀祝文訖,再 拜,詣次位,行禮如上儀。訖,與讀祝官皆復位。禮直官 贊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次引告官以下詣望燎位, 執事者取幣帛祝版置於燎,禮直官曰:「可燎半柴。」禮 直官贊:「禮畢。」告官以下退,署令闔廟門,瘞祝於坎。 《大定》十五年,以武靈及悼后入廟,奏告諸室。夏享太 廟,同時行禮,命官分攝。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別廟,大定十四年 廟成。以武靈後諡「孝成。」又謂之「孝成廟。」十五年三月 戊申。奉安武靈皇帝及悼皇后,前期一日奏告太廟 十一室及昭德皇后廟,餘如昭德過廟之儀。四月十 七日夏享太廟,同時行禮。命判宗正英王爽攝太尉, 充初獻官;兵部尚書讓攝司徒;差大理卿天錫攝太 常卿,充亞獻;大興少尹高居中攝光祿卿,充終獻。自 是歲常五享。

大定十六年,奉安世祖御容,行朝謁禮。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大定十六年四月 十九日。奉安世祖御容。行朝謁之禮。皇帝前一日齋 於內殿。皇太子齋於本宮。親王齋於本府。百官齋於 其第。太廟令率其屬於衍慶宮內外掃除。設親王百 官拜位於殿庭。又設皇太子拜褥於親王百官位前。 宣徽院率其屬於聖武門外之東。設西向御幄。靈星 門」東,設皇太子幄次。其日,有司列仗衛於應天門,俟 奉安御容訖,有司於殿上并神御前,設北向拜褥位, 安置香爐、香案并香酒器物等。皇太子比至車駕進 發已前,公服乘馬,本官屬導從,至衍慶宮門西下馬, 步入幄次。親王百官於衍慶宮門外西向立班。俟車 駕將至,典贊儀引皇太子出幄次,於親王百官班前 奉迎。導駕官五品、六品、七品職官內差四十員,於應 天門外道南立班以俟。皇帝服靴袍乘輦,從官繖扇 侍衛如常儀。敕旨用《大安輦》儀仗一千人出應天門。 閤門通喝,導駕官再拜訖,閤門傳敕,導駕官上馬,分 左右前導。至廟門外西偏下馬。車駕至衍慶宮門外 稍西降輦,左右宣徽使前導,皇帝步入御幄。簾降,閤 門先引親王、宰執四品已上執事官,由東西偏門入, 至殿庭,分東西班相向立。典贊儀引皇太子入立於 褥位之西,東向。進香、進酒等,執事官并升階,於殿上 分東西向以次立。宣徽使跪奏:「請皇帝行朝謁之禮。」 簾捲,皇帝出幄,宣徽使前導,至殿上褥位,北向立。典 贊儀引皇太子就褥位,閤門引親王、宰執四品以上 執事官回班,並北向立,令中間歇空,不礙奏樂。五品 以下聖武門外八品以下宮門外陪拜。宣徽使跪奏 「請皇帝再拜」,教坊樂作,皇太子以下群官皆再拜。請 皇帝詣神御前褥位北向立。又請皇帝再拜,皇太子 以下群官皆再拜。請皇帝跪,三上香,三奠酒,俛伏,興。 又請皇帝再拜,皇太子以下群官皆再拜。訖,皇帝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