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22 (1700-1725).djvu/64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二百三十六卷目錄

 陵寢祀典部總論

  禮記檀弓 曾子問

  文獻通考論漢明帝朝原陵

  大學衍義補宗廟之禮

 陵寢祀典部藝文一

  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   宋傅亮

  諫遣使往諸陵起居疏    唐唐紹

  加籩豆議         楊仲昌

  大祀山陵賦有序   明魏學禮

 陵寢祀典部藝文二

  鍾山下拜陵詩      宋顏延之

  上陵者篇         何承天

  行次昭陵         唐杜甫

  重經昭陵          前人

  拜豐陵           張籍

  陪祀山陵二首      明李東陽

  謁陵           李夢陽

  皇陵           何景明

  長陵           李攀龍

  奉謁茂陵祀孝貞太后     薛蕙

  謁孝陵           劉昌

  陪祀昭陵         趙用賢

  上陵           于慎行

  長陵陪祀         劉士驥

  雨中祀長陵柬同事諸子作  區大相

 陵寢祀典部紀事

 陵寢祀典部雜錄

禮儀典第二百三十六卷

陵寢祀典部總論

禮記

《檀弓》

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 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 尺。

集說廣安游氏曰:「古者墓而不墳,坎其中而踐其左。古人達於死生之變,非若後世滯於形魄。故曰:『葬者,藏也,為使人弗見而已。及夫後世不明死生之故,而滯於體魄,送死墳墓之事,始加詳矣。其加詳有二焉:厚葬一也,墓祭一也。古人以為死者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於人之始死而為之重,既葬而為之主,召致其魂氣而祭之於體魄,則無所事焉。及夫後世,始封為墳』。」夫既已為之墳,則孝子仁人見之,固亦有所不忍。此雖後世之異於古人,亦人情所不能已也。宋人始厚葬其君,君子非之。漢明始墓祭其親,蔡邕與之。夫厚葬無益於死,有害於人,宜為君子之所非。若夫蔡邕之見,則亦為其心有所不忍,雖君「子有所不能已。」此則孔子封墓崇四尺,而又言古不修墓,泫然流涕之意。 廣漢張氏曰:「墓祭非古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立主以祀,以致其精神之極,而謹藏其體魄以竭其深長之思。」然考之《周禮》冢人之官,「凡祭於墓為尸。」是則成周之時,固亦有祭於墓者。雖非制禮之本經,而出於人情之所不忍,其於義理不至於甚害,則先王亦從而許之。

《曾子問》

《曾子問》曰:「宗子去在他國,庶子無爵而居者,可以祭 乎?」孔子曰:「祭哉!請問其祭如之何?」孔子曰:「望墓而為 壇,以時祭。若宗子死,告於墓,而後祭於家。」

集說鄭氏曰:「有子孫存,不可以乏先祖之祀。望墓為壇,謂不祭於廟。無爵者,賤遠辟正主也。」 橫渠張氏曰:「嘉禮不野合,野合則稊稗也,故生不野合,死不墓祭。蓋燕饗祭祀,乃宮室中事。後世習俗廢禮,有踏青藉草而飲食,故墓亦有祭。如禮望墓為壇,是亦有時為之,非《禮經》也。後世在上者,未能制禮,則隨俗未免墓祭。」

文獻通考

《論漢明帝朝原陵》

致堂胡氏曰:「送死之禮,即遠而無近,至於墓則終事 盡矣。人子孝思不忘,則專精於廟饗而已矣。蓋墓藏 體魄而致生之,是不智也;廟以宅神而致死之,是不 仁也。此聖人制禮,明乎幽明之故,仁智合而理義全 也。既以送形而往安於地下,迎精而反主於廟中,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