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22 (1700-1725).djvu/65

此页尚未校对

又致隆於陵園,如元會儀,上食奏樂,郡國奏計,言民」 疾苦,是反易陵廟之理。以體魄為有知,虛廟祏而不 重設,復舉廟中之主而祭於陵所,皆違禮也。夫喪葬 即遠,豈得已而為之?不可沐浴而不斂也,故為之斂; 不可斂而不殯也,故為之殯;不可殯而不葬也,故為 之葬。首為中制,以節賢者之過,而引不肖者之不及 也。若遂孝子思慕無窮之心,則葬之「不得見,曷若存 之於殯之為近?殯諸客位之為近?曷若勿斂、勿浴、勿 飲、勿含之,可以稱吾之不忍也。」原情至此,則大聖至 愚均於不行,故不若循《禮》中節之為當也。明帝此舉, 蓋生於原廟。蔡邕不折衷以聖人之制,而直論其情, 情豈有既哉?使明帝移此情於四時太廟之祭,簠簋 籩豆,尊彝鼎俎,惟禮之循,而兢兢業業,監於光武成 憲,「損益修明」之期乎至治,其為孝也,雖聖主何以加 諸。

大學衍義補

《宗廟之禮》

《宋志》:「古者無墓祭,秦、漢以降,始有其儀。至唐有清明 設祭,朔望、時節之祀,進食、薦衣之式。五代諸陵遠者 令本州長吏朝拜,近者遣太常、宗正卿,或因行過親 謁。宋初,春秋命宗正卿朝拜安陵,以太牢奉祠。乾德 四年,始令宮人詣陵上冬服。其後定制,春秋仲月遣 太常宗正卿先齋三日,牲用少牢一獻。」

臣按:《禮經》無「墓祭之文,後世行之,雖非古也,然祖宗體魄所藏、留骨所在,為子若孫者漠然以土壟視之,閱歲踰時不一展省焉,其情安乎?情之所不安、義之所不當,此禮所以貴乎義起也。」 上陵之禮,三代以前雖不經見,然自漢以後歷代相承,率不敢廢,非不敢也,蓋不忍也。在漢初,天子雖不躬行,然奉常屬官有寢園令、長、丞,又有園郎、寢郎,園中各有寢,便殿,日祭於寢,時祭於便殿,寢日四上食,丞相以四時行園。光武自建武六年至二十二年,凡三幸長安,皆有事於十一陵,則固躬詣陵行禮也,但未立定制耳。唐《開元禮》有天子上陵儀注,又歲有清明設祭、朔望時節之祀。宋又行於春秋,歲以為常。我朝上「陵之禮,歲凡三舉焉。清明也,中元也,冬至也,每遇行禮,文武諸司各遣官一員,而以親王或駙馬都尉主祀事。天下無事,天子於清明日亦時或一行,其忌日則惟遣駙馬,而百官不與焉。其或藩王有來朝者,亦許拜謁。孝陵在南京,內外臣僚有事經過者,必先拜謁,否則有罪。」 臣竊以為人子於其親,「當一於禮,而不可苟於其生也,則既事之以禮矣。迨其死也,其體魄之歸於地者,為宅兆以藏之;其魂氣之在乎天者,為廟祏以棲之。其洋洋乎在廟祏者,則固事之以生矣。其累累然在丘壟者,安忍以死視之哉!但為之制,不可盡備,宜視歲饗而殺一,事之以神道,而兼用吉凶之禮,庶乎得古人起」 禮之義云。則此禮雖古無有而今有之,亦不為過矣。

陵寢祀典部藝文一

《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
宋·傅亮

臣裕言:「近振旅河湄,揚旍西邁,將屆舊京,威懷司雍, 河流遄疾,道阻且長。加以伊洛榛蕪,津塗久廢,伐木 通徑,淹引時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故洛水浮橋,山 川無改,城闕為墟,宮廟隳頓,鐘虡空列。觀宇之餘,鞠 為禾黍,廛里蕭條,雞犬罕音,感舊永懷,痛心在目。以 其月十五日,奉謁五陵。墳塋幽論,百年荒翳,天衢開」 泰,情禮獲申。故老掩涕,三軍悽感,瞻拜之日,憤慨交 集。行河南太守毛修之等,既開剪荊棘,繕修毀垣,職 司既備,蕃衛如舊。伏惟聖懷,遠慕兼慰,不勝下情。謹 遣傳詔殿中中郎臣某,奉表以聞。

《諫遣使往諸陵起居疏》
唐·紹

「自安宅兆,禮不祭墓。」當謂送形而往,山陵為幽靜之 宮;迎精而返,宗廟為饗薦之室。但以仲月命使巡陵, 鹵簿衣冠,禮容必備。自天授以後,時有起居,因循至 今,乃為常事。起者以起動為稱,居者以居止為名。參 候動止,非陵寢之法。生事以禮,必勤於定省;死葬以 禮,宜閟於安厝。豈可以事居之道,行送往之時?敢辭 「命使勞繁,但恐不安靈域。又誕降之日,穿針之辰,皆 以續命為名,時人本多有進。今聖靈日遠,仙駕難攀, 進止起居,恐乖先典。請停四季及降誕并節日起居, 陵使但式遵二時巡陵,庶義合《禮經》,陵寢安謐。」

《加籩豆議》
楊仲昌

漢家園陵,八節上食,自茲以降,代行其典。國初貞觀 之後,禮法刊定。今陵寢現有八節之奠,兼朔望常食。 聖心追遠,每物加薦,不敢黷於宗廟,施之於園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