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22 (1700-1725).djvu/70

此页尚未校对

天子於清明日亦或一行。其藩王來朝者,亦許謁孝 陵。在南京,內外臣僚有事經過者,必先拜謁,否則有 罪。

每歲聖旦、元旦、清明、中元、霜降、冬至,分遣勳戚大臣 祭長獻、景裕、茂、泰、康、永陵於天壽山,清明、霜降,則百 官陪拜。愍忌專遣祭,章皇后、景皇后、孝懿皇后陵亦 如之。此天壽山祀典也。基運、翊聖、神烈、純德諸陵,祀 典載《南太常志》及《天人誌》中。嘉靖十年有建議遷顯 陵天壽山者,廷臣極論其不可,遂斥之。十五年,以憲 宗母孝肅周皇后、孝宗母孝穆紀皇后、獻皇帝母孝 惠邵皇后不得祔廟,宜祔陵殿。乃奉孝肅於裕陵,孝 穆、孝惠於茂陵,合饗之。罷三后奉慈殿之祭。十七年, 南祔獻皇后於顯陵。累朝春秋陵祀,皇帝間率后妃 親詣行禮。凡親王來京及之國,則有謁辭之祭。按春 露秋霜之感,列聖並降,而世宗躬修陵祀尤數,故「陟 降興思,曠儀具舉。」觀於三后之祔陵殿,蓋身體三宗 之心而曲遂之也。至如陵山松柏,一枝一柯,戒勿擅 動,聖心所寓,周且遠矣,豈特饗薦之勤已哉!

《日知錄:太甲之書》曰:王徂桐宮居憂,此古人廬墓之 始。曾子問:「宗子去在他國,庶子無爵而居者,可以祭 乎?」孔子曰:「祭哉!請問其祭如之何?」孔子曰:「向墓而為 壇,以時祭。若宗子死,告於墓而後祭於家。」此古人祭 墓之始。

《記》言「古不墓祭,宗子去在他國,事之變也。將祭而為 壇,禮之權也。秦興西戎,宗廟之禮無聞,而特起寢殿 於墓側。」

蔡邕《記》曰:「昔京師在長安時,其禮不可盡得聞也。光 武即世,始葬於此。明帝嗣位踰年,群臣朝正,感先帝 不復聞見,乃帥公卿百寮就園陵而創焉。」

胡三省曰:「唐開元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 寖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但許士庶之家行之, 而人君無此禮也。」《五代會要》言:「後唐莊宗每年寒食 出祭,謂之破散」,其後襲而行之。歐陽公《五代史》所謂 寒食野祭而焚紙錢,即謂此也。

韓退之《豐陵行》曰:「臣聞神道尚清淨,三代舊制存諸 書,墓藏廟祭不可亂,欲言非職知何如?」蓋深非之也。 若明代之制,無車馬,無宮人,不起居,不進奉,亦庶幾 得禮之中者與!

古人於墓之禮,但有奔喪、去國二事。《記》曰:「奔喪者,不 及殯,先之墓,北面坐,哭盡哀。主人之待之也,即位於 墓左,婦人墓右,成踊盡哀。」又曰:「若除喪而後歸,則之 墓,哭成踊,束括髮,袒絰,拜賓成踊,送賓反位,又哭盡 哀。遂除,於家不哭。」又曰:「奔兄弟之喪,先之墓而後之 家,為位而哭。所知之喪,則哭於宮而後之墓。」又曰:「去 國則哭於墓而後行,反其國則不哭,展墓而入。」魯昭 之孫於齊也,與臧孫如墓,謀,遂行。吳延陵季子之於 王僚也,復命哭墓。是則古人之至於墓,皆有哭泣哀 傷之事,而祭者,吉禮也,無舍廟而之墓者也。

漢人以宗廟之禮移於陵墓,有人臣而告事於陵者, 蘇武自匈奴還,詔奉一太牢謁武帝園廟是也。有上 冢而會宗族故人及郡邑之官者,樓護為諫大夫,使 郡國過齊上書求上先人冢,因會宗族故人。班伯上 書,願過故郡上父祖冢,有詔太守都尉以下會是也。 有上冢而太官為之供具者,董賢為侍中駙馬都尉 上冢,有會,輒太官為供是也。有贈諡而賜之於墓者, 陰興夫人卒,肅宗使五官中郎將持節即墓賜策,追 諡興曰翼侯是也。有人主而臨人臣之墓者,光武至 湖陽,幸樊重墓,霍峻葬成都,先主率群寮臨會弔祭, 因留宿墓上是也。有庶民而祭古賢人之墓者,曹昭 《東征賦》「蘧氏在城之東南兮,民亦饗其丘墳」是也。人 情所趨,遂成習俗。其末流之弊,有如楊倫行喪於恭 陵者矣。有如趙宣葬親而不閉埏隧,因居其中,行服 二十餘年者矣。至乃市賈小民,相聚為宣陵孝子者 數十人,皆除太子舍人,而禮教於斯大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