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25 (1700-1725).djvu/11

此页尚未校对

方傘四把,黃羅直柄繡傘四把,紅羅曲柄」繡傘四把, 紅羅單龍扇十把,黃羅單龍扇十把,紅羅雙龍扇二 十把,黃羅雙龍扇二十把,紅羅素扇二十把,黃羅素 扇二十把,紅羅繡雉方扇十二把,紅羅繡花扇十二 把。五輅:一乘,大輅一乘,九龍車一乘,步輦一乘,馬十 二匹。開讀詔儀。洪武二十六年定。前期一日,尚寶 司設御座於奉天殿,設寶案於殿東。錦衣衛設雲蓋 於奉天門。教坊司陳《中和韶》樂於殿內。禮部設宣讀 案於承天門上,西南向。其日清晨,陳設如常儀。教坊 司設大樂於午門外、承天門外,東西相向。儀禮司設 百官拜位於承天門外橋南,校尉四人擎雲蓋於殿 內。簾前。鼓初嚴,文武百官各具朝服。鼓次嚴,引禮引 公侯侍班於午門外,東西相向。鐘聲止。儀禮司跪奏 「請陞殿。」皇帝服皮弁服,導駕官前導,《中和樂》作,陞座 樂止。鳴鞭捲簾,禮部官捧詔書詣寶案前,用寶訖,捧 置雲蓋中。校尉擎執雲蓋,由殿東門出。大樂作,自東 陛降,由奉天門至金水橋南。午門外樂作,公侯前導, 迎至承天門上。鳴贊唱「排班。」引禮引文武官就拜位。 唱「班齊鞠躬」,樂作。贊「四拜」,樂止。宣讀,展讀官陞案稱 「有制。」贊眾官皆跪。禮部官捧詔書授宣讀官,宣讀官 受詔書。唱「宣讀」,宣讀官宣訖,禮部官捧詔置雲蓋中。 贊禮唱「俯伏,興」,樂作。四拜,樂止。唱「搢笏、鞠躬」、三舞蹈。 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額曰「萬歲。」唱《山呼》,百官拱手加 額曰「萬歲。」唱再山呼,百官拱手加額曰「萬萬歲。」凡呼 萬歲,樂工軍校擊鼓,齊聲應之。唱出笏,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序班即報。儀禮司跪奏禮畢。禮部 官捧詔書分授使者畢。駕興,《中和樂》作,鳴鞭樂止,百 官以次退。 凡進表箋,洪武二十六年定,天壽聖節, 在外五品以上衙門,止進「《表文》一通。正旦、冬至,拜進 皇帝表文」、「中宮箋文」、「東宮箋文各一通。在外各王府 并各布政司、按察司及直隸府州表箋俱各差官齎 進禮部。」各州表箋進於各府、各府進於布政司。其餘 五品以上衙門隸布政司者,亦進於布政司。布政司 差官類進禮部。其各都司及直隸衛所,差官齎進五 軍都督府。至日、禮部官以各處所進《表、箋目》、通類奏 聞。

洪武二十七年,更定「蕃王朝見儀。」

按《明會典》,「洪武二十七年更定。凡蕃國王來朝,先遣 禮部勞於會同館。明日,各服其國服。如嘗賜朝服者, 則服朝服,於奉天殿朝見。行八拜禮畢,即詣文華殿 朝皇太子,行四拜禮。見親王亦如之。親王立受二拜, 答二拜。其從官隨蕃王班後行禮。凡遇宴會,蕃王班 次居侯伯之下。諸蕃國使臣及土官朝貢,皆如常朝」 儀

洪武二十九年、令有《聖諭》。百官序立跪聽。又定奏事 次第、及諸司慶賀謝恩表箋成式。

按《明會典》二十九年令:「凡有聖諭。大小百官於丹陛 前或奉天門。各照品級序立。候上御座跪聽。」凡早 朝奏事。洪武二十九年定,凡上御奉天門,百官行叩 頭禮畢,分東西班序立。儀禮司依次贊「某衙門奏事, 奏畢」,復入班,候諸司奏完,儀禮司贊奏事畢,退出。其 奏事次第:一都督府,二十二衛,三通政司,四刑部,五 都察院,六監察御史,七斷事司,八吏部等五部,九應 天府,十兵馬司,十一太常寺,十二欽天監。若太常寺 奏祭祀,則在各衙門之先。凡上御奉天、華蓋、謹身殿 奏事,百官行叩頭禮畢,近侍官及監察御史陞殿侍 班,其奏事官俱陞殿,分東西班立。儀禮司依次贊「某 衙門奏事。」奏畢,各官以次退出。其餘官員不陞殿者, 俱於中左、中右門外兩廊伺候,奏事官出,則皆出。若 於文華殿啟事,則詹事府在先,餘依奏事次第。又定: 「凡晚朝惟通政司、六科給事中、守衛官奏事,各衙門 有軍情重事許奏,餘皆不許。」又以天下諸司所進表 箋,多務奇巧,詞體駢儷,令翰林院撰《慶賀謝恩表箋 成式》,頒於天下諸司,令如式錄進。又令朝班奏啟事 務,除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斷事官、十二衛照依 定例具本奏啟,「其餘官員軍民人等,若有事奏,儀禮 司打點。六科給事中各一員,每日於午門外照依該 管事務總收奏狀入奏,監察御史一員,公同看視。其 有不經,由各該官員將自己瑣碎事務徑自奏啟,紊 煩者罪之。」又定親王見天子畢,次見東宮,引禮官導 王由文華門東門入,至文華殿前西向立。東宮冕服 執大圭,詹事府等官六員導駕出,陞座,東宮官左右 侍從。引禮官引王就位。贊禮官贊「四拜禮。」東宮坐受 畢,東宮及王俱衣常服,敘家人禮。引禮官請王由殿 東門入,至後殿,各王東坐向西,東宮面東。贊禮官贊 「四拜禮。」王坐受,如東宮,與王敘坐,東宮正中南面坐, 各王東西敘坐。 朝覲、考察,洪武初,外「官每年一朝, 至二十九年,始定以辰戌丑未年為朝覲之期。各官 朝畢,吏部會同都察院考察,奏請定奪。其存留者引 至御前。刑部及科道官各露章彈劾,責以怠職。來朝 官皆免冠,伏候上命,既宥還任,各賜敕一道,以申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