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25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民事之已行者有以復乎上,事之未行者有以逆乎上,則有太僕與其屬之小臣、御僕以為之通達焉。若此者,乃成周盛時常朝之儀位也。然當天子視朝之際,臣下入朝之初,大臣則逐位而拜,群臣則逐列而拜,小臣則即其位而旁拜,左右侍從之臣則方有事而未暇也。故王於大臣則答以「特揖」 之禮,於群臣則答以「旅揖」 之禮,於小臣則於再揖之後,向其旁而答之焉。聽政既畢,王將還內,而侍衛於門之左右者始行拜禮,「王於是隨其所在而左右揖之。」 可見隆古盛時,以禮為治,位有尊卑,而禮無不答也。秦不師古,始尊君卑臣,而此禮廢矣。

大僕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掌諸侯之復逆。 王眂朝,則前正位而退,入亦如之。建路鼓於大寢之 門外,而掌其政,以待達窮者與遽令。聞鼓聲則速。逆 御僕與御庶子。王眂朝,則正位。「掌《擯相》。王不眂朝,則 辭於三公及孤卿。」

臣按:大僕之官,在周為侍御之長,所掌者眂朝之事也,後世則專以典牧馬之政,失古意矣。周穆王命伯冏為太僕正,特作《命書》,所謂「侍御僕從,罔非正人,以旦夕承弼厥辟」 者也。正王之服猶後世行某禮當具冕服、行某禮當具皮弁服是也。正王之位,如後世行某禮當御正衙、某禮當御便殿是也。出之命王之詔「敕也;入之,命臣之奏報也。復者何?事之已行者,報之於上也。逆者何?事之未行者,言之於上也。」 凡此皆太僕之所掌,當王眡朝之初出,則出次而奏於王之前,以正其位次。有不當其位者正之,既正而退於侍衛之列。及王眡朝之將畢,又出次而奏於王之前,以見朝事之畢。凡夫眂朝之時,有出入之大命,有復逆之奏報,在其位者則自掌之,在公孤卿及群吏庶民者則其屬分掌之而總之於己,使有所稽考而不至於遺忘,時以達之於上,而分付於所司而施行焉。如《正典》則付之《夏官》,《憲典》則付之《秋官》之類也。然猶恐困窮者不能以自達,而急遽之事不容以暫緩,而又設四面之鼓於寢門之「外,俾太僕掌其政焉。」 由是觀之,則人君之眡朝,非但以嚴上下之分,而惟以通上下之情可知矣。然眡朝之政,若後世付之鴻臚,而屬之禮部可也,今乃以屬於司馬,何耶?昔秦章邯使長史欣請事咸陽,留司馬門三日不得見,邯遂降楚;趙充國戊申上奏,甲寅璽書報下,往還纔七日,果以成功。兵事貴速而忌壅蔽。蓋《司馬》掌兵政,而以其屬司傳奏,則無壅遏故也。周人之意或出此歟?

小司寇之職,「掌外朝之政,以致萬民之詢焉。一曰詢 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其位王南鄉,三公及 州長、百姓北面,群臣西面,群吏東面。小司寇擯以敘 進而問焉,以眾輔志而弊謀。

臣按:王朝有三,有內朝、有治朝、有外朝。治朝其常治事之位,內朝則退居之處也,外朝不常御,惟國家有非常之事然後御於此,致萬民而詢謀之焉。若夫常行之事則在治朝與群臣按古典而施行之也。《洪範》曰:「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 《詩》曰:「詢於芻蕘。」 此所謂致萬民而詢焉。詢及萬民則卿大「夫士皆在其中矣。國危則詢之而求其所以安國之策;國遷則詢之而求其所以徙國之方;立君則詢之而求其所以嗣國之人。」 三者皆國之大政,必民心之所安,眾論以為可,然後行之。苟非遍訪於人人,其不至於逆天理而拂人心也者幾希。然其詢之不於治朝,而必於外朝者,以民之眾且微,治朝之嚴與狹,非獨不可使之褻入,亦恐不足以容之也。

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 在其後;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後。面三 槐,三公位焉,州長眾庶在其後。左嘉石,平罷民焉;右 肺石,達,窮民焉。帥其屬而以鞭呼趨且辟,禁慢朝、錯 立族談者。」

臣按:外朝在庫門之外,最居外者也,人君不常御,國家有大禮典則於此朝會而朝士掌其法,有大疑難則於此詢問而小司寇掌其政。法者經常之制,政者權宜之事也。朝著之間有上下之位、有前後之次,入者必循序漸進而不可參差,立者必肅容守次而不可錯亂,非奏對不言無故不可聚而喧譁,故當人臣朝見之時,小司寇則擯而相之,使之次第而進。朝士則帥其屬而用鞭號呼以肅之,使之各趨其位而知所避焉。後世人君出警入蹕,而鳴鞭以肅眾,其原蓋出於此。

《禮記·玉藻》曰:「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視之,退適路寢, 聽政,使人視大夫,退,然後適小寢,釋服。」

臣按:周有三朝,一曰外朝,二曰治朝,三曰內朝,亦謂之「燕朝」 ,即路寢也。外朝不常御,人君每日出視治朝,見群臣以通上下之情,退適路寢,聽政治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