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29 (1700-1725).djvu/10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之,雖王庭亦在深薦中。予至北庭日,新雨過,涉草衣

褲皆濡,唯北人都無所霑帶。衣所垂蹀躞,蓋欲佩帶 弓、劍、帉帨、算囊、刀礪之類。自後雖去蹀躞而猶存其」 環,環所以銜蹀躞,如馬之鞦根,即今之帶銙也。天子 必以三環為節,唐武德、貞觀時猶爾。開元之後,雖仍 舊俗,而稍褒博矣。然帶鉤尚穿帶本為孔,本朝加順 折,茂人文也。幞頭一謂之「四腳」,乃四帶也。二帶繫腦 後垂之,折帶反繫頭上,令曲折附頂,故亦謂之「折上 巾。」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腳。晚唐方鎮擅命,始僭用硬 腳。本朝幞頭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凡五等,唯 直腳貴賤通服之。又庶人所戴頭巾,唐人謂之四腳, 蓋兩腳繫腦後,兩腳繫頷下,取其服勞不脫也,無事 則反繫于頂上。今人不復繫頷下兩帶,遂為虛設。 《石林燕語》服色凡言賜者,謂于官品未合服而特賜 也。故職事官服紫,雖侍從以上官,未當其品,亦皆言 賜。若官當其品,雖非侍從,如磨勘告,便不帶賜矣。告 不帶賜,則亦不當入銜。近見士大夫有誤以賜為正 服之名,雖官及品,而銜猶沿習言賜,此不惟不知所 應服,亦自讀其告不審也。

《老學菴筆記》:先太傅慶曆中賜紫章服,赴閤門拜賜, 乃塗金魚袋也。豈官品有等差歟?

「往時執政簽書文字,率著帽衣盤領紫背子」,至宣和 猶不變也。

予童子時,見前輩猶繫頭巾帶于前,作胡桃結,背子, 背及腋下皆垂帶。長者言:背子率以紫勒帛繫之,散 腰則謂之不敬。至蔡太師為相,始去勒帛。及祖妣楚 國鄭夫人有先左丞遺服一篋褲。有繡者,白地白繡, 鵝黃地鵝黃繡,裹肚則紫地皂繡。祖妣云:「當時士大 夫皆然也。」

蔡太師作相時,衣青道衣,謂之「太師青。」秦太師作相 時,裹頭巾,當面偶作一摺,謂之「太師錯摺樣。」

紹興初,程氏之學始盛,言者排之,至譏其幅巾大袖。 胡康侯力辯其不然,曰:「伊川衣冠未嘗與人異也。」然 張文潛《元祐初贈趙景平主簿》詩曰:「明道新墳草已 春,遺風猶得見門人。定知魯國衣冠異,盡戴林宗折 角巾。」則是自元祐初為程學者,幅巾已與人異矣。衣 冠近古,正儒者事,譏者固非,辯者亦未然也。

《長安客話》:我朝見下工部旨造「只孫八百副」,皆不知 只孫何物,後乃知為上直校鵝帽錦衣也。

《輟耕錄》:只孫宴服者,貴臣見饗於天子則服之,今所 賜絳衣是也。貫大珠以飾其肩背間,膺首服亦如之。 天子郊祀與祭太廟日,百官倍位者,皆法服。凡披秉, 須依歌訣次第,則免顛倒之失。歌曰:「襪履中單黃帶 先,裙袍蔽膝綬紳連,方心曲領藍腰帶,玉珮丁當冠 笏全。」

《游宦紀聞》:今之作倅者皆借緋,堂除知縣亦借緋,太 守則借紫,謂已經賜緋則借。軍監則仍緋,邊郡節鎮 不俟賜緋可借紫,謂之隔借。先作州曾借紫,後得軍 則仍服緋。此皆甲令定制。比年張嵩先知嘉興府,後 知建昌軍,遂申朝廷云:「前任已蒙恩借紫,今任欲乞 仍舊旨。」從之,遂為定例。

《群碎錄》:「眊音餌,羽衣,一名兜鍪。劉備好結眊。」

朱紱即朱裳,畫為亞形。亞古「弗」字,故因謂之「紱」,亦作 「黻。」

漢、魏以前戴幅巾,晉宋用羃籬,後周以三尺皂絹向 後幞髮,名「折上巾。」 《日知錄內丘縣志》曰:「萬曆初,童子髮長猶總角,年二 十餘始戴網。天啟間,則十五六便戴網,不使有總角 之儀矣。」萬曆初,庶民穿腃靸,儒生穿雙臉鞋。非鄉先 生首戴忠靖冠者,不得穿鑲邊雲頭履。至近日,而門 快輿皂,無非雲履,醫卜星相,莫不方巾,又有「晉巾、唐 巾、樂天巾」、「東坡巾」者。先年婦人非受封不敢戴梁冠, 披紅袍,繫拖帶,今富者皆服之。又或著百花袍,不知 創自何人。萬曆間,遼東興冶服五彩炫爛,不三十年 而遭屠戮。茲花袍幾二十年矣,服之不衷,身之災也。 兵荒之咎,其能免與?

冠服部外編

《神異經》:「西荒有一人,不讀五經而意合,不觀天文而 心通,不能禮拜而精當。天賜其衣,朱衣縞帶委貌冠, 女碧衣,戴金勝,皆無縫。」

《異苑》:元嘉九年二月二十四日,常山張舒奄見一人, 著朱衣,平上幘,手捉青柄馬鞭,云:「知汝可教,便隨我 去。」見素絲繩繫長梯來下,舒上梯,乃造大城,綺堂洞 室,地如黃金。有一人長大不巾幘,獨坐絳紗帳中,語 舒曰:「主者誤取汝,賜汝祕術卜占,勿貪錢賄。」舒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