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29 (1700-1725).djvu/124

此页尚未校对

《石林燕語》:舊制,幞頭巾皆拆而斂前,神宗嘗謂近臣 此製有承上之意。紹聖後,始有改而偃後者,一時宗 之,謂前為斂巾,遂不復用。此雖非古服,隨時之好,然 古者為冕,皆前俯而後仰,斂巾尚有遺意也。

唐至五代國初,京師皆不禁打繖。五代始命御史服 裁帽。本朝淳化初,又命公卿皆服之。既有繖,又服帽, 故謂之「重戴。」自祥符後始禁,惟親王、宗室得打繖。其 後通及宰相、樞密、參政,則重戴之名有別矣。今席帽、 裁帽分為兩等,中丞至御史與六曹郎中,則於席帽 前加全幅皂紗,僅圍其半為裁帽。非臺官及自郎中 而上,與員外而下,則無有為席帽,不知何義。而「裁與 席」之名,亦不可曉。

《調謔編》:東坡常令門人輩作《人物不易賦》,或人戲作 一聯曰:「伏其几而升其堂,曾非孔子;襲其書而戴其 帽,未是蘇公。」蓋元祐初,士大夫效東坡頂高桶帽,謂 之子瞻樣,故云。

《鄰幾雜志》:「近歲都下裁翠紗帽直一千,至於下俚,恥 戴京紗帽」,御帽例用京紗,未嘗改易也。

《幙府燕閒錄》:「古之幞頭,自隋以前,只是皁絹幕其首。 唐馬周始制四腳繫於上,二腳垂於後,又加巾子,制 度不一。武后時,賜臣下巾子,謂之武家樣,又有高頭 巾子,明皇賜臣下內樣巾子。又裴寬嘗自制巾子、僕 射巾。自唐中葉已後,謂諸帝改製,其垂二腳,或圓或 闊,周絲弦,為骨梢翹矣。臣庶多效之,然亦不妨就枕。」 余家有陳宏畫《明皇裹頭坦腹仰臥吹玉笛圖》。又鄭 谷詩云:「玉階春冷未催班,楚拂塵衣就笏眠。」其便如 此。唐末喪亂,自乾符後宮娥宦官皆用木圍頭,以紙 絹為襯腳,用銅錢為骨,就其製成而戴之,取其緩急 之便,不暇如平時對照繫裹也。僖宗愛之,遂製成而 進御。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頭,二腳上翹。四方僭位 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蕉葉 之狀,合抱於前。偽孟蜀始以漆沙為之。湖南馬希範 二角,左右長丈餘,謂之「龍角」,人或誤觸之,則終日頭 痛。至劉漢祖,始仕晉,為并州衙校,裹幞頭腳,左右長 尺餘,橫直之,不復上翹,迄今不改其制。予幼年嘗見 先相文簡公舊物中有幞頭羅一段,織出花額花界 道,必是臨時裁剪而為之。文簡公畏漆,應舉時猶裹 羅幞頭。其後服紗漆者,須隔年製下乃可戴。今時以 垂腳素紗者為纏,不知起於甚時。

《中吳紀聞》:宣和初,余在上庠時,有旨令士人繫結帶 巾,否則即以違制論。當時有謔詞云:「頭巾帶,難理會, 三千貫賞錢,新行條制,不得向後長垂。」法甚嚴,人甚 畏,便縫闊大帶向前面繫,稱我太學先輩,被人呼「保 義。」

《老學菴筆記》:《孫策傳》:「張津常著絳帕頭。」帕頭者,巾幘 之類,猶言幞頭也。韓文公云:「以紅綃帕首,已為失之。」 東坡云:「絳帕蒙頭,讀道書增一『蒙』」字,其誤尤甚。 張文昌《紗帽》詩云:「惟恐被人偷樣剪,不曾閒戴出書 堂。」皮襲美亦云:「借樣裁巾帕索將。」王荊公于富貴聲 色略不動心,得耿天騭憲竹根冠,愛詠不已。予雅有 道冠、拄杖二癖,每自笑歎,然亦賴古多此賢也。 《癸辛雜識》管寧白帽之說尚矣,雖杜詩亦云:「白帽應 須似管寧」,然幼安本傳止云常著皂帽,又云著絮帽 布衣而已,初無白帽之事。獨杜佑《通典帽門》載管寧 在家常著帛帽,豈以帛為白乎?然宋齊之間,天子燕 私,多著白高帽,或以白紗,今所畫梁武帝像亦然。蓋 當時國子生亦服白紗巾,晉人著白接䍦,謝萬著白 綸巾,南齊垣崇祖白紗帽,《南史》:和帝時百姓皆著下 簷白紗帽。《唐六典》:天子服有白紗帽,他如白帢、白幍 之類,通為慶弔之服。古樂府《白紵歌》云:「質如輕雲色 如銀,製以為袍餘作巾。」杜詩:「光明白㲲巾。當念著白 帽,采薇青雲端。」白樂天詩云:「青筇竹杖白紗巾。」然則 古之所以不忌白者,蓋喪服皆用麻,重而斬齊,輕而 功緦,皆麻也,惟以升數多寡、精粗為異耳。自麻之外, 繒縞固不待言。苧葛雖布屬,亦皆吉服。縞帶紵衣,昔 人猶以為贈,則亦何忌之有?漢高帝為義帝發喪,兵 皆縞素,行師權制,固不備禮。後世人多忌諱,喪服往 往求殺。今之薄俗,蓋有以縞紵為功緦者矣。宜乎巾 帽之不以白也。

《輟耕錄》:野馬川有木曰「鎖鎖」,燒之其火經年不滅,且 不作灰。婦女取根製帽,入火不焚,如火鼠布云。 杜清碧先生本應召次錢塘,諸儒者爭趨其門。燕孟 初作詩嘲之,有「紫藤帽子高麗靴,處士門前當怯薛」 之句,聞者傳以為笑。用紫色棕藤縛帽而製靴,作高 麗國樣子,皆一時所尚。「怯薛」則內府執役者之驛語 也。

《席上腐談》:幞頭起于周武帝,以幅巾裹首,故曰幞頭。 「幞」字音伏,與「幞被」之「幞」同,今訛為「僕。」 韓退之《元和聖德詩》云:「以紅綃帕首。」蓋以紅綃轉其 頭,即今之抹額也。帕首、幞頭,本只是一物,今分為二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