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29 (1700-1725).djvu/13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三百二十二卷目錄

 冠服部彙考六

  唐二肅宗乾元一則 德宗建中一則 貞元二則 憲宗元和一則 文宗太和三則

  後唐明宗長興一則

  遼太祖一則 太宗一則 會同一則 大同一則 聖宗統和一則 開泰一則 太平

  一則 興宗重熙二則 道宗清寧三則 大康一則

  宋一總一則 大祖建隆三則 乾德一則 太宗太平興國三則 雍熙一則 端拱

  一則 淳化一則 至道一則

禮儀典第三百二十二卷

冠服部彙考六

唐二

肅宗乾元二年敕御史彈事仍服豸冠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肅宗本紀》,乾元 二年四月,詔御史臺欲彈事,不須進狀,仍服豸冠。 按《唐會要》,乾元二年四月六日,敕御史彈事,仍服豸 冠。舊制,大事則豸冠衣朱衣纁裳,白紗中單,以彈之, 小事則常服而已。

德宗建中元年准置朱衣豸冠於內廊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德宗本紀》,建中 元年三月「庚午,監察御史張著以法冠彈中丞嚴郢, 削郢官,著賜緋魚。」

按《玉海》,「建中元年三月,監察御史張著冠豸冠,彈京 兆尹兼御史大夫嚴郢於紫宸殿。上即位初,侍御史 朱放請復舊制,置朱衣豸冠於內廊,有犯者御史服 以彈。又令御史得專彈舉,不復白於中丞大夫。至是 著首行之,賜魚袋。自是日垂衣冠於宣政之左廊。」

貞元七年三月詔定賜衣文采十一月令常參官服本色綾袍金玉帶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車服志》,德宗嘗賜節度 使時服以鵰銜綬帶,謂其行列有序,牧人有威儀也。 按《舊唐書德宗本紀》,貞元七年三月壬申,詔:頃來賜 衣,文采不常,非制也。朕今思之,宜有定制。節度使宜 以鵰銜綬帶,觀察使宜以鴈銜威儀。威儀,瑞草也。十 一月乙丑,令常參官趨朝入闕,不得奔走朝會,須服 本色綾袍,金玉帶。

按《冊府元龜》,貞元七年十一月,令常參官入閤,不得 奔走,其周已下喪,朝會禁慘服。俄又命服衣綾袍玉 帶。初,金吾將軍沈房有弟喪,衣慘服入閤。帝問宰相 董晉等,對曰:「准式,許周以下服縵,不合衣淺色。」帝曰: 「南班何得有之?」曰:「因循而然。」又問冠冕之制,曰:「古之 服冠冕者,動有珮玉之響,所以飾步也。夫至敬之地, 步武有常,不趨而奔,致僵君前,虧敬慎也。在朝武士, 袍以綾,五品以上帶服金玉,取其文采畫飾,以奉上 也。是以禹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君親一致。昔尚書 郎含香,《老萊子》綵服,皆此義也。服純縵,非制也。」帝乃 詔各從舊制。

貞元十五年,罷褲褶之制。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貞元十五年, 膳部郎中歸崇敬以百官朔望朝服褲褶非古禮,上 疏云:「按《三代典禮》,兩漢史籍,並無褲褶之制,亦未詳 所起之由。隋代以來,始有服者,請罷之。」詔可。

按褲褶,魏晉以來,以為車駕親戎、中外戒嚴之服。晉制雖有其說,而不言其制,然既曰戒嚴服之,必戎服也。至隋煬帝時,巡游無度,詔百官從行服褲褶,軍旅間不便,遂令改服戎衣,為紫、緋、綠、青之服,則所謂褲褶者,又似是褒衣長裾,非鞍馬征行所便者,與戒嚴之說不類。唐時以褲褶為朝見之服,開元以來,屢敕百官朝參,應服褲褶而不服者,令御史糾彈治罪,蓋以為六品以下之通服。《韻書》訓褶為褲,又為袷也。然褲,嘗也;袷,衣之交領也。則不知所謂褲褶者,一物乎?二物乎?唐?《輿服志》群臣服條內有緋褶、大口褲,則似是二物。然不知所謂緋褶者,衣乎?裳乎?當俟精識攷古之士而訂之。復考畢仲衍《中書備對》冕服條下褲褶注云:「紫、緋、綠,各從本服,白綬、中單、白羅、方心曲領,白綾褲。本品官導駕,則騎而從之。」 詳其說,所謂紫、緋、綠,即後來之公服,而非祭服、朝服也。但所謂白綬者,今之公服所無,而中單、白羅、方心、曲領,後之衣公服者亦未嘗服之。蓋古人盛服,必有中單,冕弁朝祭之服皆有之,多以白為之,而緣以朱繡之屬。意公服之初制,亦必有此。後來流傳既久,寖從簡便。而朝服之裏所衣者非中單,乃流俗不經之服,如所謂「紫袍皁褙」 之類是也。

憲宗元和十二年定百官佩劍綬之制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車服志》,元和十二年,太 子少師鄭餘慶言:「百官服朝服者多誤,自今唯職事 官五品兼六品以上散官者,則有佩劍綬,其餘皆省。」

文宗太和二年命公主勿著短窄衣服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文宗本紀》,太和 二年五月,命中使於漢陽公主及諸公主第宣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