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1 (1700-1725).djvu/116

此页尚未校对

尺為律,以調樂器,上從之。寶常奉詔,遂造諸樂器,其 聲率下鄭譯調二律。并撰《樂譜》六十四卷,具論八音 旋相為宮之法,改絃移柱之變,為八十四調,一百四 十四律,變化終於一千八百聲。時人以《周禮》有旋宮 之義,自漢魏以來,知音者皆不能通見。寶常特創其 事,皆哂之。至是試令為之,應手成曲,無所凝滯,見者 莫不嗟異。於是損益樂器,不可勝紀。其聲雅淡,不為 時人所好,太常善聲者多排毀之。按《何妥傳》,「上令 妥考定鍾律。妥又上表」曰:「臣聞明則有禮樂,幽則有 鬼神,然則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禮樂。」又云:「樂至則 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臣 聞樂有二,一曰姦聲,二曰正聲。夫姦聲感人而逆氣 應之,順氣成象,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 移風易俗,天下皆寧。孔子曰:『放鄭聲,遠佞人』。故鄭、衛、 宋、趙之聲出,內則發疾,外則傷人。是以宮亂則荒,其 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人怨;徵亂則哀, 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則國亡無日矣。」 魏文侯問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欲寐,聽鄭衛 之音而不知倦,何也?」子夏對曰:「夫古樂者,始奏以文, 復亂以武,修身及家,平均天下。鄭衛之音者,姦聲以 亂,溺而不止,擾雜子女,不知父子。今君所問者樂也, 所愛者音也。夫樂之與音,相近而不同,為人君者謹 審其好惡。」案聖人之作樂也,非止苟悅耳目而已矣。 欲使在宗廟之內,君臣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鄉里 之內,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同 聽之,則莫不和親。此先王立樂之方也。故知聲而不 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故黃 鍾、大呂、弦歌、干戚,僮子皆能儛之。能知樂者,其唯君 子。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 樂則幾于道矣。紂為無道,太師抱樂器以奔周,晉君 德薄師曠,固惜清徵。上古之時,未有音樂,鼓腹擊壤, 樂在其間。《易》曰:「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 考。」至于黃帝作《咸池》,顓頊作《六莖》,帝嚳作《五英》,堯作 《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湯作《大濩》,武王作《大武》。從 夏以來,年代久遠,唯有名字,其聲不可得聞。自殷至 周,備于《詩》《頌》。故自聖賢已下,多習樂者。至如伏羲減 瑟,文王足琴,仲尼擊磬,子路鼓瑟,漢高擊筑,元帝吹 簫。漢高之初,叔孫通因奏樂人,遂制宗廟之樂。迎神 于道門,奏《嘉至之樂》;迎神于廟門,奏《嘉至之樂》,猶古 降神之樂也。皇帝入廟門,奏《永至之樂》,以為行步之 節,猶《采薺》《肆夏》也。乾豆上薦,奏登歌之樂,猶古《清廟》 之歌也。豋歌再終,奏《休成之樂》,美神饗也。皇帝就東 廂坐定,奏《永安》之樂,美禮成也。其《休成》《永至》二曲,叔 孫通所制也。漢高祖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儛,當春 秋時,陳公子完奔齊,陳是舜後,故齊有韶樂,孔子在 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是也。秦始皇滅齊,得齊韶樂。 漢高祖滅秦,韶傳于漢高祖,改名《文始》,以示不相襲 也。《五行儛》者,本周《大武樂》也,始皇改曰《五行》。及于孝 文,復作四時之儛,以示天下安和,四時順也。孝景采 《武德舞》以為《昭德》,孝宣又采《昭德》以為《盛德》,雖變其 名,大抵皆因秦舊事。至于魏、晉,皆用古樂。魏之三祖, 並制樂辭,自永嘉播越,五都傾蕩,樂聲南渡,是以大 備。江東宋、齊以來,至于梁代,所行樂事,猶皆傳古。三 雍、四始,實稱大盛。及侯景篡逆,樂師分散,其四舞三 調悉度偽齊。齊氏雖知傳受得曲,而不用之於宗廟 朝廷也。臣少好音律,留意管絃,年雖耆老,頗皆記憶。 及東土剋定,樂人悉返,訪其逗遛,果云是梁人所教。 今三教四舞,並皆有手,雖不能精熟,亦頗具雅聲。若 令教習傳授,庶得流傳古樂。然後取其會歸,撮其指 要,因循損益,更制嘉名,歌《盛德》於當今,「傳雅正於來 葉,豈不美歟!謹具錄三調、四舞曲名,又製歌辭如別, 其有聲曲流宕不可以陳於殿庭者,亦悉附之於後。」 書奏,別敕太常取妥節度,於是作《清平瑟》三調聲,又 作八佾、《鞞》《鐸》《巾》《拂》四舞。先是,太常所傳宗廟雅樂,數 十年唯作大呂,廢黃鍾。妥又以深乖古意,乃奏請用 黃鍾。詔下公卿議,從之。俄而妥子蔚為祕書郎,有罪 當刑,上哀之,減死論。是後恩禮漸薄。六年,出為龍州 刺史。時有負笈遊學者,妥皆為講說教授之,為《刺史 箴》,勒於州門外。在職三年,以疾請還,詔許之,復知樂 事。時上方使蘇夔在太常,參議鍾律。夔有所建議,朝 士多從之,妥獨不同,每言夔之短。高祖下其議,朝臣 多排妥。妥復上封事,指陳得失,大抵論時政損益,并 指斥當世朋黨。于是蘇威及吏部尚書盧愷、侍郎薛 道衡等皆坐得罪。按《律曆志》,後齊神武霸府田曹 參軍信都芳,深有巧思,能以管候氣,仰觀雲色。嘗與 人對語,即指天曰:「孟春之氣至矣。」人往驗管,而飛灰 已應。每月所候,言皆無爽。又為輪扇二十四埋「地中, 以測二十四氣。每一氣感,則一扇自動,他扇並住,與 管灰相應,若符契焉。」開皇九年,平陳後,高祖遣毛爽 及蔡子元、于普明等以候節氣,依古于三重密屋之 內,以木為案,十有二具,每取律呂之管,隨十二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