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1 (1700-1725).djvu/127

此页尚未校对

酒高會,奏《九部樂》。二年二月癸巳,宴群臣,五月丙寅, 宴涼州使人,奏《九部樂》。三年正月甲午,宴突厥,八月 庚戌,宴群臣,奏《九部》於庭。四年三月丁酉,宴西突厥 使,七月戊辰,宴群臣,舉酒屬百官。七年二月,宴突厥 使,並奏《九部樂》。」 又武德元年十月,突厥使來朝,帝 宴太極殿,奏《九部樂》。二年閏二月甲辰,考群臣,置酒。 三年五月庚午,宴突厥使。七年四月癸卯,宴群臣,皆 奏《九部樂》。六月戊戌,丘和謁見高祖,奏《九部樂》饗之。 八年四月己丑,林邑獻方物,設《九部樂》饗之。

按《通典》:「燕樂,武德初因隋舊制,奏九部樂:一《燕樂》,二 清商、三西涼、四扶南、五高麗、六龜茲、七安國、八疏勒、 九康國。」

太宗貞觀六年詔褚亮等分制樂章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音樂志》。「貞觀二 年。太常少卿祖孝孫既定雅樂。至六年。詔褚亮、虞世 南、魏徵等分制樂章。」

貞觀七年,改《秦王破陣樂》為《七德舞》,復改《慶善樂》為 《九功舞》。

按《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六年九月己酉,幸慶善宮,十 月己卯至自慶善宮。按《禮樂志》:七德舞者,本名《秦 王破陣樂》。太宗為秦王破劉武周,軍中作《秦王破陣 樂曲》,及即位,宴會必奏之。謂侍臣曰:「雖發揚蹈厲,異 乎文容,然功業由之,被于樂章,示不忘本也。」右僕射 封德彝曰:「陛下以聖武戡難,陳樂象德,文容豈足道 哉!」帝矍然曰:「朕雖以武功興,終以文德綏海內。謂文 容不如蹈厲,斯過矣。」乃製舞圖,左圓右方,先偏後伍, 交錯屈伸,以象魚麗、鵝鸛。命呂才以圖教樂工百二 十八人,被銀甲,執戟而舞,凡三變,每變為四陣,象擊 刺往來,歌者和曰:《秦王破陣樂》。後令魏徵與員外散 騎常侍褚亮、員外散騎常侍虞世南、太子右庶子李 百藥更製歌辭,名曰《七德舞》。舞初成,觀者皆扼腕踊 躍。諸將上壽,群臣稱萬歲。蠻夷在庭者,請相率以舞。 太常卿蕭瑀曰:「樂所以美盛德,形容而有所未盡。陛 下破劉武周、薛舉、竇建德、王世充,願圖其狀以識。」帝 曰:「方四海未定,攻伐以平禍亂,製樂陳其梗概而已, 若備寫禽獲。今將相有嘗為其臣者觀之,有所不忍, 我不為也。」自是,元日、冬至,朝會慶賀,與《九功舞》同奏。 舞人更以進賢冠、虎文褲,騰蛇帶、烏皮靴,二人執旌 居前,其後更號《神功破陣樂》。《九功舞》者,本名《功成慶 善樂》。太宗生于慶善宮,貞觀六年幸之,宴從臣,賞賜 閭里,同漢沛、宛。帝歡甚,賦詩,起居郎呂才被之管絃, 名曰《功成慶善樂》。以童兒六十四人,冠進德冠,紫褲 褶,長袖漆髻,屣履而舞,號《九功舞》。進蹈安徐,以象文 德。按《魏徵傳》,徵侍宴,奏破陣武德舞,則俛首不顧, 至《慶善樂》,則諦玩無斁。舉有所諷切如此。

按《舊唐書太宗本紀》,貞觀七年春正月,上製《破陣樂 舞圖》。按《音樂志》,「《破陣樂》,太宗所造也。太宗為秦王 之時,征伐四方,人間歌謠《秦王破陣樂》之曲。及即位, 使呂才協音律,李百藥、虞世南、褚亮、魏徵等製歌辭, 百二十人披甲持戟,甲以銀飾之,發揚蹈厲,聲韻慷 慨。享宴奏之,天子避位,坐宴者皆興。」《慶善樂》,太宗生 於武功之慶善宮,既貴,宴宮中,賦詩,被以管絃。舞者 六十人,衣紫大袖裙襦,漆髻,皮履。舞蹈安徐,以象文 德洽而天下安樂也。

按太宗李靖問對。靖曰:「臣觀陛下所製破陣樂舞,前 出四表,後綴八旛,左右折旋,趨走金鼓,各有其節,此 即《八陣圖》四頭八尾之製也。人間但見樂舞之盛,豈 有知軍容如斯焉。」帝曰:「兵法可以意授,不可以語傳。 朕為《破陣樂》,唯卿已曉其表矣。」

按《通典》:「凡天子宮懸,奏文武二舞,以為眾樂之容。文 舞九功、武舞七德也。」

按《唐會要》,《破陣樂》曲辭曰:「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 咸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

貞觀十一年,張文收請重正餘樂,不許。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禮樂志》:「十一年,張文收 復請重正餘樂。帝不許,曰:『朕聞人和則樂和。隋末雖 改音律而樂不和。若百姓安樂,金石自諧矣』。」文收既 定樂,復鑄銅律三百六十,銅斛二,銅秤二,銅甌十四, 秤尺一。斛左右耳與臀皆方,積十而登,以至于斛。與 古玉尺、玉斗同,皆藏于太樂署。武后時,太常卿武延 秀以為奇玩,乃獻之。及將考中宗廟樂,有司奏請出 之,而秤尺已亡,其跡猶存。以常用度、量校之,尺當六 之五,量、衡皆三之一。孝孫已卒,張文收以為《十二 和》之制未備,乃詔有司釐定。而文收考正律呂,起居 郎呂才葉其聲音,樂曲遂備。自高宗以後,稍更其曲 名。自周、陳以上,雅、鄭淆雜而無別。隋文帝始分雅 俗二部,至唐更曰《部當》。凡所謂俗樂者二十有八調: 正宮、高宮、中呂宮、道調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為 七宮;越調、大食調、高大食調、雙調、小食調、歇指調、林 鐘商為七商;大食角、高大食角、雙角、小食角、歇指角、 林鐘角、越角為七角;中呂調、正平調、高平調、仙呂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