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1 (1700-1725).djvu/12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黃鐘羽、般涉調、高般涉為七羽,皆從濁至清,迭更其

聲,下則益濁,上則益清,慢者過節,急者流蕩。其後聲 器濅殊,或有宮調之名,或以倍四為度,有與律呂同 名而聲不近雅者。其宮調乃應夾鐘之律,燕設用之。 絲有琵琶、五絃、箜篌、箏,竹有觱、篥、簫、笛。匏有笙,革有 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土則附革而為鞚,木 有拍板、方響以體金應石而備八音,倍四本屬清樂, 形類雅音,而曲出于胡部,復有「銀」字之名,中管之格, 皆前代應律之器也。後人失其傳而更以異名,故俗 部諸曲,悉原于雅樂。周、隋管絃雜曲數百,皆西涼樂 也。鼓舞曲皆龜茲樂也。惟琴工猶傳楚、漢舊聲,及清 調蔡邕五弄,楚調四弄,謂之九弄。隋亡,清樂散𡙇,存 者纔六十三曲,其後傳者「平調、《清調》,周房中樂遺聲 也;《白雪》,楚曲也;《公莫舞》,漢舞也;《巴渝》,漢高帝命工人 作也;《明君》,漢元帝時作也;《明之君》,漢鞞舞曲也;《鐸舞》, 漢曲也;《白鳩》,吳拂舞曲也;《白紵》,吳舞也;《子夜》,晉曲也; 《前溪》,晉車騎將軍沈珫作也;《團扇》,晉王珉歌也;《懊儂》, 晉隆安初謠也;《長史變》,晉司徒左」長史王廞作也;《丁 督護》,晉、宋間曲也;《讀曲》,宋人為彭城王義康作也;《烏 夜啼》,宋臨川王義慶作也;《石城》,宋臧質作也;《莫愁》,石 城樂所出也;《襄陽》,宋隨王誕作也;《烏夜飛》,宋沈攸之 作也;《估客樂》,齊武帝作也;《楊叛》,北齊歌也;《驍壺》,投壺 樂也;《常林歡》,宋梁間曲也;《三洲》,商人歌也;《採桑》,三洲 曲所出也;《玉樹後庭花堂堂》,陳後主作也。《泛龍舟》,隋 焬帝作也。又有《吳聲四時歌、雅歌》《上林》《鳳雛》《平折》《命 嘯》等曲,其聲與其辭皆訛失,十不傳其一二。

貞觀十四年,詔祕書監顏師古等譔定六廟樂曲舞 名。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禮樂志》:「初,太宗詔祕書 監顏師古等譔定弘農府君至高祖太武皇帝六廟 樂曲舞名。其後變更不一,自獻祖而下廟舞略可見 也。獻祖曰《光大之舞》,懿祖曰《長發之舞》,太祖曰《大政 之舞》,世祖曰《大成之舞》,高祖曰《大明之舞》。」

按《舊唐書音樂志》:「貞觀十四年敕曰:『殷薦祖考,以崇 功德。比雖加以誠潔,而廟樂未稱。宜令所司詳諸故 實,制定奏聞』。」八座議曰:「七廟觀德,義冠於宗祀;三祖 在天,式彰於嚴配。致敬之情允洽,大孝之道宜宣。是 以八佾具陳,肅儀刑於綴兆;四懸備展,被鴻徽於雅 音。考作樂之明義,擇皇王之令典,前聖所履,莫大於 茲。」伏惟皇帝陛下天縱感通,率繇冥極。孝理昭懿,光 被於八埏;愛敬純深,追崇於百葉。永言錫祚,斯弘頌 聲。鐘律革音,播鏗鏘於饗薦;羽籥成列,申蹈厲於烝 嘗。爰詔典司,乃加隆稱謂,循聲覈實,敬闡尊名。竊以 皇靈滋慶,濬源長委,邁吞燕之生商,軼擾龍之肇漢。 盛韜光於九二,漸發跡於三分。高祖「縮地補天,重張 區宇,反魂肉骨,再造生靈。恢恢帝圖,與二儀而合大; 赫赫皇道,共七曜以齊明。雖復聖跡神功,不可得而 窺測,經文緯武,敢有寄於名言。敬備樂章,式昭彝範。 皇祖弘農府君、宣簡公、懿王三廟樂請奏《長發》之舞。 太祖景皇帝廟樂奏《大基之舞》。世祖元皇帝廟樂奏 《大成》之舞。高祖大武皇帝廟樂奏《大明之舞》,文德皇 后廟樂奏《光大之舞》。七廟登歌,請每室別奏。」制可之。 按《唐會要》,貞觀十四年六月一日詔,「廟樂未稱,宜詳 定。」祕書監顏師古議,「弘農府君、宣簡公、懿王三廟同 奏《長發舞》,景帝廟奏《永錫舞》,元帝廟奏《大有舞》,高祖 廟奏《大明舞》,文德后奏《光大舞》。」給事中許敬宗議:「景 帝廟」奏《大有》,元帝廟奏《大成》。制曰:「可。」

貞觀  年,高昌平燕樂,始有《十部樂》,又製《傾杯樂》 《社樂》《英雄樂》《黃驄疊》四曲。

按《唐書太宗本紀》,「十四年八月,侯君集克高昌。」按 《禮樂志》:「隋樂每奏九部樂終,輒奏《文康樂》,一日禮畢, 太宗命削去之,後遂亡。及平高昌,收其樂,有豎箜篌、 銅角一,琵琶、五絃、橫笛、簫、觱篥、答臘鼓、腰鼓、雞婁鼓、 羯鼓,皆二人。工人布巾,袷袍,錦襟,金銅帶,畫褲。舞者 二人,黃袍裦,練襦,五色絛帶,金銅耳璫,赤靴。自是初 有」十部樂。其後因內宴,詔長孫無忌製《傾杯曲》,魏徵 製《樂社樂曲》,虞世南製《英雄樂曲》。帝之破竇建德也, 乘馬名「黃驄驃。」及征高麗,死於道,頗哀惜之,命樂工 製《黃驄疊》四曲,皆宮調也。五絃,如琵琶而小,北國所 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太宗悅甚,後 人習為搊琵琶。周、隋與北齊、陳接壤,故歌舞雜有 四方之樂。至唐,《東夷樂》有高麗、百濟,北狄有鮮卑、吐 谷渾部落稽,南蠻有扶南、天竺、南詔、驃國,西戎有高 昌、龜茲、疏勒、康國、安國,凡十四國之樂,而八國之伎 列于十部樂。《北狄樂》皆馬上之聲,自漢後以為鼓吹, 亦軍中樂,馬上奏之,故隸鼓吹署。後魏樂府初有《北 歌》,亦曰《真人歌》,都代時,命宮人朝夕歌之。周、隋始與 西涼樂雜奏。至唐存者五十三章,而名可解者六章 而已:一曰《慕容可汗》,二曰《吐谷渾》,三曰《部落稽》,四曰 《鉅鹿公主》,五曰《白淨王》,六曰《太子企喻》也。其餘辭多 「可汗」之稱,蓋燕、魏之際鮮卑歌也。隋鼓吹有其曲而